但不等夫子给压力,苏家夫妇直接把孩子带走:“没关系,都说了考成什么样都没事。”
“对啊,你年纪小,再学几年。”
苏茵茵拉着哥哥的手:“没错,咱们就是来试试的。”
黄秀才看向苏家人时,颇带些艳羡。
一般人家,很少会这样说。
读书科考的花销惊人,普通人家供养读书,必然会多几句期望。
可苏家完全不会给这样的压力。
怪不得苏家人缘好,都喜欢跟茵茵他们一起玩。
想来,原锐就是这样?
童试第一轮考试,三日后便放榜。
这三天里,苏显依旧闭门读书,不管靠没考中,他都会提前准备下一轮考试。
考中了最好,没考中的话,他会更加努力。
苏茵茵则在准备新点心了。
按照汴京点心的卷王程度,拇指枣泥酥销量会慢慢减少。
一个是没那么稀罕了,二是其他点心铺也在找代替的做法,虽然效果不同,可口味都在服务顾客。
这难道就是中华美食源远流长并且分支极多的原因?
只要能让顾客吃开心了,他们会做十万分努力!
不过这次准备的新点心,并没有那么复杂。
苏茵茵准备在接下来的会试做文章。
拇指枣泥酥因为不沾手,不掉渣,意外让哥哥的夫子点为科举用食。
那说明做科举食物很有市场。
童试只需在考场一天,会试却需要在考场三日。
需要的食物肯定更多。
而且还要满足热量,满足口感,足够健康,至少不吃坏肚子。
按照这个方向,点心必不可少。
哪有比糖油混合物更饱腹,更能提供能量的?
所以苏茵茵给娘亲提的意见就是:“造成一套点心盒,全都是一口一个的,咸甜口味都要兼顾。”
“同时不能有异味,不能太过古怪。”
“足够三两日吃的就好。”
按照这个方向,苏娘子母女两人琢磨起科考食盒。
为接下来会试考生做准备。
到时候京城会有好几千考生,必然有市场,甚至可以作为常态。
每年一次的童试,以及三年一次乡试会试,都能从中赚一笔。
点心好做,怎么凑成完整食盒是个问题,苏娘子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
苏副使挠头,怎么全家都在忙,他成最闲的那个了。
西城兵马司,宁郡王最近来的勤了些,遇到苏副使时还多问了句:“你家孩子今年参加了童试?我怎么记得他年纪不大啊。”
苏副使恭敬朝上司行李,宁郡王对他们一向不错,自然要尊敬:“回郡王,犬子今年十二,第一次考童试,也就试试。”
宁郡王见对方如此恭敬行礼,强忍着没躲开,只得轻咳:“这样啊,能去考试已经很好了,不知道他师承何人?”
苏副使认真答了,宁郡王摸着胡子道:“倒是没听说过,不过你家孩子天赋应该不错,不该埋没。”
“南城山家书院四五月份会招新学生,到时候本王给你一封举荐信,让你家孩子去那读吧。”
山家书院?!
当真?
别说苏副使了,陪在宁郡王身边的其他官吏眼都红了。
那可是山家书院。
南城不少子弟都想进去读书,但机会极少。
人家只收天分好的,又或者勤学苦读的。
从童试到进士,都能教导。
宁郡王可真好啊,对他们西城兵马司的兄弟们格外照顾。
苏副使知道那是什么地方,肯定不会推辞,赶紧朝宁郡王拜谢,激动道:“多谢宁郡王,属下真是无以为报。”
“没事没事,你本就尽职尽责,本王不过举手之劳。”
“再说,你家孩子十二岁就能去童试,可见不俗。”
宁郡王完成太子殿下布置的“任务”,心里稍稍松口气,苏家运气确实好,能跟殿下走得那样近,自己才是沾光了。
第二天一早上,宁郡王收到苏家人另外一份谢礼,其中一份点心正是在皇上那吃过的拇指枣泥酥。
自己这运气也不错嘛。
苏显知道自己能去山家书院,则更为紧张。
那山家书院分两种学生,一种成绩不错,费用极低,另一种便是写信举荐过去,一个月就要许多钱。
他算哪一种。
换的私塾越来越贵,他怎么可以这样自私。
好在童试成绩马上出来,让苏显终于能睡个好觉。
昨天晚上在床上辗转反侧,就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