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还发明了类似于小高炉的瓶炉,以及转炉炼钢法,又有著名的苏钢诞生(疑似中碳钢,甚至是高碳钢)。
所以,眼下六合铁场能改进的地方真的很多。
刘宽并未着急,又向王四五询问了一些别的情况。
这一问,方得知王四五等人大多是住坐匠,虽说按规定是每月服役十天,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将服役期累计起来,每年在场中连续服役数个月。
从这里就能看出,大明工匠制度本身很僵硬,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需要做出变通,方能成事。
随后,刘宽看过附近的另外几座炼铁炉后,又去视察了炒钢炉。
相较于炼铁炉,炒钢因过程中需要搅动铁水,故炉子矮了不少,只有一丈多高,却要略微宽大些。
目前场中有四座炒钢炉,由三位有炒钢经验的冶铁大匠各管一座。
还有一座平时搁置,只有上面急需钢材时,才会从上匠中挑人尝试以该炉炒炼钢材。
最后刘宽还注意到,铁场除了炼铁炉、炒钢炉、铸造炉,还有不少炭窑。
若说铁场的冶铸工匠人数第一多,那么烧炭工便第二多。
因为目前炼铁都是烧炭,而非烧煤炭。
不过六合铁场的煤炭倒也不全靠自己烧,也有从外面采购的···
实地视察完铁场,回到铁冶所衙门后,刘宽才坐下便看向王不群。
“王主事,本官让你先来这边做些高炉炼钢的准备工作,如今已过去两三日,怎不见铁场有丝毫准备的样子?”
王不群原本是坐着的,此时闻言立马站了起来,面带委屈地拱手道:“回副郎,下官来此后了解场中情况便花费了大半日。”
“查看了工部调运于此处的煤炭、石黛、黏土等材料后,下官便在场中寻工匠建造炼焦炉、砖窑,可多番询问,工匠皆以不懂为由不应。”
“下官无能,只能待副郎来此,再议解决之法。”
刘宽听了眉头深皱,看向龚正,问:“龚大使,场中工匠为何不愿配合我科技司做事?”
龚正面露无奈之色,道:“刘副郎,方才王主事不是说了吗,工匠们并无建造那什么炼焦炉的经验。”
“至于烧耐火砖,若按老法烧制,倒是有人会,可王主事却非要按新法烧制,自是也都不敢应。”
刘宽听了,一时沉思不语。
他大概明白王不群为何来了两三天,工作都难以展开了。
说到底还是怪老朱定下的工匠制度。
科技司虽有皇命支持,可要做的都是工匠们之前未做过的事。
按大明此时的工匠制度,以及对待工造之事的态度,工匠们若冒然参与科技司所派之事,即便事情做成了,也是他们的本分,未必有好处。
可若是事情做坏了,却八成会担罪过。
如此情况下,自是无人愿意参与。
所以,科技司要想在铁场这边展开工作,非先改革其制度,变铁场为钢铁厂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