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所谓的能人,真真假假,何其杂乱。”刘枢叹道,“郦卿,你觉得呢?”
“臣以为真正的人才不会被庸庸之辈埋没,就如黄金不会被碎铜掩盖一样。”郦壬臣道:“只要多多检测他们,总会挑选出合适的贤才。”
“你说得对,可是你推荐上来的那个郑人,寡人却不能现在就用。”刘枢意有所指道。
郦壬臣吃了一惊,“为何呢?”难道刘枢还有什么顾虑吗?
她们所说的郑国人,正是被誉为范卓公的天下第一富商——卓寮。
早在四国联军与楚国的战役打响时,卓寮便悄悄来到了汉地,作为一个商贾,她的危机直觉异于常人的灵敏。
她来到汉国,不是为了做生意,更不是为了寻找新产业,她已经看出贸易在未来挣不到什么好处,于是计划早早抽身,这个天下永远是属于士大夫阶级的。
借助郦壬臣这个跳板,她要离开郑国,在汉国扎下根来,为表诚意,她甚至献出全部身家,只为谋得一个小小的职位。
卓寮曾经对郦壬臣有恩,而郦壬臣也曾邀请过卓寮,于是郦壬臣欣然向王廷引荐了她。
但是刘枢却迟迟不启用卓寮。
“寡人现在不用她,不代表永远不用她。”刘枢解释道:“只不过还没到用她的时机。”
郦壬臣问:“那您认为合适的时机在什么时候呢?”
刘枢笑道:“像卓寮那般天下闻名的巨贾,连寡人也听过她的名字。这就像一匹骏马要换一个新的主人,新主人首先并不会把它带到旷野上驰骋,而是先将它带到新的马厩。”
郦壬臣微微一愣,“臣明白了。”
* * *
虽然高氏毒瘤已被剜去,但汉国二十多年来形成的弊政已然根深蒂固,刘枢计划逐步展开一次彻底的革新,一场从头到脚的改制。选拔贤才只是第一步。
革新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团体,因此一切都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然而就在汉国渐渐拉开革新的序幕的时候,金风送寒,一股肃杀之风再一次从丹江之南吹来……
十一月初八,在“梁丘之会”刚刚举行完的三个月后,楚王敖糜重新整顿军马,兴师北上。
中原诸国大为惶恐,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楚王敖糜的愤怒和冲动,想来是上一回输给联军,又在盟会上向齐国称臣,叫楚国颜面尽失,所以只能暂时忍耐。
敖糜不是输不起,但他一定要快速赢回来。
楚国想要北上的意图从未停止,仅仅一个盟会的誓约怎能束缚住敖糜的野心?
消息传到淄城,齐王姜于还没来得及摆平恢复民生的一大摊子事情,又不得不再次召集各路人马举兵反击。
大部分人都认为楚国会顺着上次的路线继续攻击陈国边境,姜于也就派兵在陈国沿线驻守。
二十日,楚国抵达丹江边,开始攻城。
姜于写信斥责楚王道:“汝三月前还信誓旦旦的与我们歃血为盟,今日又背弃誓言,图为天下笑尔,看来楚王的信用还不如齐国的一个小小村长。”
楚王颇为无赖的回道:“能被几句写在竹片上的小小誓言捆住手脚的也只有你们中原人了,这难道不是愚蠢吗?楚国虽战败一次,但不妨碍这一次的胜利。不谷有敝甲十万,欲以观中原之政!”
中原诸国这次终于意识到,楚国在敖糜的十几年统治下,已经拥有了巨大的军事实力,否则怎么经得起一而再,再而三的主动战争?怎么能在三个月内就恢复了元气,轻轻松松再次调动十万大军?!
敖糜在信中的口气好似胜券在握,姜于感到奇怪,不过她很快便明白了。
二十三日,一封加急军报送至齐王于的营帐——申国艮城沦陷,国都平阳告急!
联军大惊失色,反应过来原来楚国攻陈只是佯攻,敖糜这次真正的目标是——申国。
姜于来不及多想,立即连夜派一将军领兵驰援申国,申国方圆不足二百里,只有十余城,若不及时营救,立即便有亡国之危!
“粮草,我们还要更多的粮草!”姜于清点完前线的补给,对郦渊道:“叫汉国拨更多的粮草来。”
郦渊道:“王上,您难道没有发觉,汉国借来的粮草越来越少了吗?”
姜于眼前一黑,内心感到一丝慌张。
催粮的盟主令如雪片一样一封接一封传到沣都。一个月后,丹江前线上飘起细细碎碎的初雪,河面即将结冰,两千石粮草也被运到了联军前线。
姜于问汉使:“怎么才两千石?”
汉使面不改色道:“这是汉国送来的最后一批粮食。”
姜于怒道:“为何!汉王也要背弃盟约吗?”
汉使道:“寡君说,加上上一次借出的粮食,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