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渺在灶房时便将自个和济哥儿、湘姐儿的先盛出来了,他们仨坐着圆墩子就着灶台边吃。因灶房的门还没安好,沈渺便一边慢条斯理喝汤,一边看着干活儿的匠人师徒们没一会儿便将一桌子饭菜都抢了个精光。
杨老汉还有个年纪才十几岁的小徒弟,喝了一碗汤后又舀了一碗泡饭,吃得满脸都冒汗,嘴里还呜呜个不停:“师哥……给俺留点儿……”
幸好沈渺做得多,这十来个壮劳力竟将一桶饭都吃光了。
最后吃得那小徒弟捧着肚子席地而坐,还在回味满嘴的弹嫩爽滑。
连杨老汉夜意犹未尽地砸吧砸吧嘴,走上前惊异地对沈渺道:“沈娘子有这一手料理豕肉的手艺……金梁桥下刘楼、金明池外樊楼、曹门蛮王家、州北八仙楼,只怕哪个都去得!怎的却甘愿选了个沿街贩食的行当?”
沈渺当然也想过,自己虽是女子,但此时的宋朝并不鄙夷女子外出谋生,厨娘、绣娘、当街卖酒的女子比比皆是,她去哪家大食肆、极负盛名的酒楼露一手,恐怕也不愁就业。
但她自个有个现成的小面馆,何必去当打工人?
于是指着渐渐褪去荒芜的小院子,笑道:“是老丈抬举我了!我这一身厨艺皆为家传,家中如今落魄了,我虽为女子,却不能不想着重振家门,您瞧,这日子不也慢慢好起来了么?”
说得杨老汉肃然起敬,贺待诏也频频侧目。
沈渺说得都是真心话,她没想过要做出多大的家业,也没想爬得多高,有一方小院、一间赖以谋生的小馆,能在这个世道过上平安宁和的日子,这一生似乎便很好了。
午后,不知是不是沈渺的饭食招待得好,杨老汉他们干得格外卖力,贺待诏带着五个徒弟从早干到晚,几乎没有歇,只花了一日便将围墙垒起来了。
之后便等着上头的三合土晾干便成了。
杨老汉比他收工更早,门窗与灶房的屋顶不及昏时便焕然一新。
沈渺还与贺待诏约好明儿一早再过来垒土窑、修灶头,便摊在灶房里不动弹了,湘姐儿懂事地走在她身后,给她捶背。
济哥儿则自发打扫院子满地的刨花、泥灰,又把一大盆碗筷刷了。
今儿下午院子里在做工,沈渺也没闲着。
此时夜深人静,灶房里已挂满了腌制好、晾干的肉肠——她准备先摆小摊儿卖手抓饼和烤肠。
手抓饼其实是从葱油饼演变而来的,据闻起源自后世的宝岛,是个南方特色小吃,因此宋朝的汴京还没有这东西。沈渺那日逛遍了夜市上的小食摊,没有瞧见一家卖类似的饼摊,便动了心。
汴京人与后世的河南人一般,非常喜爱吃碳水与面食,日常甚至吃米饭都不多,三餐饮食要么是炊饼夹咸菜就小米粥,要么吃一碗热腾腾的汤饼,奢侈一些,便包一顿羊肉馅“馒头”。
除此之外,宋人还格外爱喝“煎茶”与酒,因此对门顾家开的酒坊也是生意兴隆,每日都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沽酒。
沈渺觉着用一种新鲜口味的“饼”,应当能抓住汴京人的胃口。
至于烤肠,在这样一个存在猪肉歧视的时代更是难寻,也算是新奇的玩意儿,而且沈渺打算做成本廉价的淀粉肠,这样卖得便宜又好吃,希望能薄利多销。
以前,沈渺真挺爱吃淀粉肠这类父母眼里的“垃圾食品”的,这也算童年回忆了。但后世外头卖的淀粉肠肉源不明,她吃几回就能拉几回以后,她便开始试着自个做,故而手熟得很。
将猪肉以她的“三板斧”处置好,剁成哨子腌制后,腥膻味便几乎尝不出来了,多掺些淀粉,不仅能控制成本,也能提升风味。
沈渺尝试了一下,一斤猪肉便能做几十根肉肠了。
虽说这样做出来的肠,用“肉肠”为之命名实在有些抬举它了,但比起后世满是科技肉肠,似乎又显得干净又良心了!
但沈渺做到后面才发现,这肉肠里成本最高的并不是肉,而是腌肉的大料与盐,这时候的盐真是不便宜哪!她买的粗面还得自个加工筛上将近十遍才能用,这样算下来,倒比她预想的成本更高。
可是已经做了,她只能硬着头皮做完,看看明儿卖得如何吧!
她今日花了半日,才将肠衣和八成都是面粉的肉糜制作好了,用完晚食后又将一根根肉肠灌好,最后还起来揉了做手抓饼要用的面,分成剂子后便刷油醒面。
手抓饼的饼皮做起来和葱油饼相似,不过沈渺会在揉面时便加少量糖、盐与芝麻,让面饼自带滋味。等肉肠灌装好了,面皮也醒好了,要做到饼皮千层、层层酥香掉渣,如今便是最关键的。
沈渺将每一个剂子都擀薄,再叠成折扇模样,抻成长条再卷成盘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