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正事要处理,自然不能在兰妃的宫殿里多耽误,换好衣服之后,便遣人带自己去御书房。
干掉了赵高之后,他也不再乘坐车舆,自己走路也不比被人抬着走的慢,还能锻炼一下身体,何乐而不为。
只不过他虽然在这座皇宫里走了很多次,但是要清楚的找到的路,还是力有不逮。他身边安排的一些小太监就是熟悉路径的人,负责给他带路。
他知道大致的方向,但自己在宫里,怎么也不好比那个信使后到,只能用最快的方式赶路。
顾及到天子的威严,自然不能慌慌张张的跑,这不是被红菱刺杀的时候,他要保持镇定。
他既然坐稳了皇帝的位置,子婴在诛杀赵高的时候用了一些手段,并没有隐瞒他。
子婴是个聪明人,这种事情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但是一旦隐瞒不报,被别人说出口,那胡亥再怎么信任他,心中也会埋下一颗怀疑的种子。
紧赶慢赶还是比从宫外进来的章邯信使来的早了一些,那个信使进宫需要经过层层检查,不然的话,这要是个奸细或者刺客,直接干掉了皇帝怎么办。
胡亥的侍卫中毕竟没有顶尖高手,现在甚至没有什么高手,比起赵高的防卫力量都差了一些。
他这几年没有被人刺杀成功,可能是因为都知道他没什么本事,对人没有威胁。当然,皇宫很困难就排除了九成以上的杀手,又有赵高分流,真正能来到他面前刺杀他的人都不多。
他又不处理政事,不会被人因为这种原因给干掉,荆轲如果来刺杀他,恐怕连他的面都见不到,要杀去杀赵高吧。
这样说来,赵高倒也还是有点正面作用,并不是完全的起负面作用,但是,对于自己来说,他就是必须要除掉的一个人。而且,他的正面作用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了。
咸阳的冬天是一种干冷的感觉,有的时候冷冽的寒风会把人的脸吹的像刮了刀子一样痛,当然,不是剃须刀。走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人也会自觉地加快脚步,这里的冬天就算没有积雪,也未必就冻不死人。
走到了御书房,这里还有着暖炉,房间内的温度为胡亥驱散了寒意,现在他指定了跟在他身边的小太监有一个一定要是贾青,他需要身边时时刻刻有一个能够信任的人。
他已经和子婴说了要找一些知根知底可以信任的高手来贴身保护,皇帝怎么能没有个像样的保镖,他期待中南海保镖很久了,可惜,从前的他实现的可能性很低。
确定了章邯信使的身份,又检查了他没有携带凶器,终于把他带到了御书房。但是,他也不会被安排直接面见皇帝,把信交出来拿给传信的小太监,等候召见或者不会召见只是由太监代转一下陛下的回话。
经专人检查信封封口完好,材质无异常,没有下毒的迹象,一封信才交到了胡亥的手中。到了这个层次,一件小事都已经不再是小事,他的一句话可能会决定成千上万人的命运。
章邯的信里说他已经收到命令,急行军前往函谷关,半个月内必能赶到,后无追兵。其实信的篇幅不只这几句,像皇帝表忠心的句子就有十几句,估计有专人代写,胡亥看的都有些头皮发麻,觉得这是个大忠臣。
当然,关于征战失利请求责罚的也有几句,后面说了自己手里现有二十万可战之兵,但是军需粮草铁制武器都已经有所短缺,希望后勤补给。
胡亥觉得还好自己现在只用得着处理这一件事,如果天下事都交给他,他做得好吗?
说出了一句亮闪闪的“欲带皇冠,必承其重”,可是,他不认为最多当过班长的自己可以毫无压力的治理好一个天下。那样的存在已经是神不是人了,他一个普通人做不到。
想一想同样二十几岁时候的父皇,人和人之间确实没有什么可比性,那个时候的嬴政平吕不韦,破嫪毐反叛,生猛的一塌糊涂。不过,好像现在的处境不太好,不过关于这点他也不会听信徐福的一面之词,解决这件事还要在很久之后了。
最终还是召见了章邯的信使,传递了两个信息,一是失败主要由于项羽太狡诈,怨不得将军,二是皇帝十分信任章邯,会全力为他战略。
对于章邯,不能逼之过甚,真让他带着二十万人投降,那胡亥觉得自己还是赶紧跑路吧,隐姓埋名也未必活不下去。
现在还没到那种局面,章邯是一定要争取并且可以争取的,王离已经有了拥兵自重的想法,没有了章邯制衡,他掌握的就有点太多了。
失踪的王贲和传闻已经几乎要死掉的王翦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王离也有快三十岁了,王翦年过八十,要死也就是分分钟的事,也许明天就挂了。但这个老头最好多活一些时间,自己记得史记中隐约提过一句他和儿子王贲以及蒙恬在秦二世的时候已经死了,现在既然没死,对于这种老头,胡亥还是决定抱大腿。
让他出山领兵是强人所难了,给小辈的指条明路老头子总不能拒绝。廉颇老矣尚能饭,王翦老了又如何,他终究还是那个大秦军中第一人,这一点蒙恬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