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被称为方大人的老臣看陛下没有责怪自己的意思,也不禁暗自点了点头。
对于这位陛下想要集思广益,得到想法,作为老臣这位方大人之前一直抱有怀疑的态度。
陛下真的能够虚心的接受每一个人的想法吗?如果是先皇帝的话,他倒是觉得有可能,当初自己也曾经参与过那种讨论,大家各持己见,争吵的很激烈,但即使先皇帝采用了谁的意见,也不会因此,就对另一边有责罚。
甚至每一次还对因为意见不合,几乎要打起来的两边都给予奖励,长此以往之下,几乎人都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
除了几个一直鼓吹着大秦必灭的乱臣贼子被处理,那还真是他们的黄金时代,意见都会被尊重,那是一个人作为臣子可以得到最大满足感的时刻。
作为一个大臣,如果你的意见根本不能让皇帝听得进去,那你做这个大臣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皇帝能听得进去,即使他最终没有采纳你的意见,你心中也会生出一种满足感,会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而这种情况,在先皇帝逝世之后,赵高开始掌权,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敢于积极建言的人,很多都因为弹劾赵高,而被诛杀。
也只有一些对局势看得比较清楚,包括他在内的一些老臣们得以保存。
这位方大人不想说那些人就是错的,那些人一直秉承的正直的理念,对自己的想法并不掩饰,这种堂堂正正做人,他也很羡慕。
但是他觉得保持有用之身,等到拨得云开见雾明的时刻,不是更好。
而现在,他就觉得可能是那个时刻要到了。
这位新皇帝在诛杀赵高之后,他就感受到了这位新皇帝的一些改变,但是日后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他心中依旧有一丝疑虑。
而这个新皇帝组建小内阁之后,看起来倒是能听得进去各方的意见,但最后以他来看,都是这位陛下的一言堂。
很多时候陛下最终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并没有听取一方的想法。
这位方大人不知道,其实胡亥经常是折中好几个大臣的意见,把它们合并起来作为处理方法。
所以表面看起来好像没有听从大臣的意见,但实际上,那些提出了意见的大臣,都感觉到了自己的意见有一部分得到了陛下的采纳。
而这位方大人,由于自己没有提出意见,所以没有那样的感觉。
也可能是因为他对于这位陛下一直持怀疑态度,所以失去了那种敏锐的嗅觉。
这次,他依旧并不打算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他确实是觉得之陛下前说出的话很有道理,他也没有什么可以反驳的。
他只是有一些疑问,希望能够从陛下这里得到解答,那是关于陛下这种选择方式的疑问。
他相信很多大人也有这样的疑问,只是他们没有把这种问题提出来,既然如此,自己就代替他们问一下也是好的。
这位方大人,稍微顿了一下,说:“陛下,老臣的问题就是,如果最终有两个人平票的话,那么究竟该如何取舍?难不成是要派出两个使者一同负责吗。”
胡亥看了看方大人,他心中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还没有得到这位两朝其实还不止两朝的老臣的认可。
这位方大人岁数可真是挺大的了,今年已经年逾古稀,接近八十岁,在自己的父皇始皇帝之前他就在先秦担任大臣了。
对于这位一直没怎么提出自己想法的大臣,胡亥却知道他和那位和事佬大臣不一样,那位是心中真的没有想法,或者谁也不想得罪。
可是这一位却是心中有很多想法,只是由于不太相信自己,并没有对自己说。
他相信早晚自己可以打动这位大臣他开口,这种老人心中的很多意见,对于他来说都是宝藏。
胡永念如今已经担任丞相,可以说他本身就是丞相之才。
但是据胡亥所知,很多时候胡永念还是会跑去这位方大人方老那里,去请教一些问题。
在处理一些事情的经验上这位方老确实是朝堂之上无人能出其右,毕竟他的岁数在那里摆着。
能够在多年之后依旧担任的大臣位置,并且活到这个岁数,本身就已经说明他的能力。
并且他可不是因为两不相帮,所以才被推到这个位置,他对这种新贵团体和原来的老牌贵族,都曾经责骂过。
大家都知道,这位方大人尽管是在骂自己,但实际上以后并不会因此而对自己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所以对于他的责骂也只是听听,并不当真。
丞相胡永念也被他好几次骂过,这位方大人说胡永年作为丞相,必须要懂得尊卑,不要老和陛下并肩而行,这是日后成为下一个赵高的迹象。
胡永念知道这位方老是关心自己,当然不会生气,以后也确实很注意,没有在敢和陛下一起行走的时候,与陛下并肩,每次都是落后两三个身位或者走在前面为陛下带路。
可能也正是因为他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