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斥候再一次回报巨兽军团此时的位置距离大军的距离,王离估算了一下,巨兽军团距离项羽分开的各支部队的距离,知道行动的时机已经到了。
但是越是到了这种时刻,他就越要保持冷静,做出精细的谋划。
若是觉得因此就万事大吉,可以放心的去做,那一定会由于自己的不仔细而自食恶果。
但是同样也不能因此而过于畏缩,一直不能做出决策,那样就会贻误战机,很可能会错失最好的机会。
所以王离并没有犹豫太久,便开始传令下去,各军准备,他们这一次目的是项羽手下分兵分出的四支军队,仅次于项羽手下,战斗力第二的一支部队。
如果依照正常人的想象,想要趁对方分兵来攻击对方,应该选择对方分兵之后最弱的那一部分。
毕竟从弱到强,这才是一个最合理的方式,但是王离偏偏却率先去攻击对方,战斗力排在第二的部队。
这并不是因为王离脑袋犯抽或者怎么样,而是因为经过王离的估算,只有攻击这支军队,可以让包括巨兽军团在内,对方的另外几支军队都无法在一定的时间内前来支援。
对方可能正因为自己战斗力仅次于项羽,因此觉得自己不可能是被对方针对的那一支部队,所以不知不觉就已经和其他三支部队拉开了距离。
这就给王离进行偷袭创造了条件,或者也不能说是偷袭了,因为王离也没打算隐藏行踪。
大军交战中,你不知道敌方究竟朝哪个方向走,想提前布置埋伏,或者进行偷袭,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每支军队出动,往外辐射的斥侯都是几十上百人,就算有一个人发现了你的行动,你也就暴露了。
如果你不能瞒过对方的斥侯,偷袭就无从进行,顶多就是打对方个措手不及,占得一定先机。
真想凭借这个把对方一下给打死,想来也只是话本里会出现的,实际操作中实在太难。
但是已经等到了项羽分兵,王离本就没期待还能够再次偷袭,项羽再怎么愚蠢,也一定会通知分兵的几个部队,各自注意保持警惕,一旦遇到王离的部队,第一时间不要选择与对方决死,要先派人传信其他三路一起合围,他只需要缠斗住王离的部队就可以了。
项羽又不是真的有勇无谋,他要真的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他也干不出来破釜沉舟那种事,而是留着釜,直接冲上去众人感觉到有退路,从而一败涂地。
但是他的确不是一个个长于谋略的将领,更多的是依靠个人以及手下的勇武来对敌,这确实是一个事实。
这也是为什么他连自己尊敬的的亚父范增的建议有时候也不怎么听的原因,当他凭借个人勇武以及手下军队的勇武,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之后,他渐渐地也滋生起了一种强大的自信心。
认为不用谋略,单凭自己的强大,就足以战胜一切敌人,而这也正是他的取死之道。
项羽手下的骑兵数量也并不多,分到王离想要对付这支部队的骑兵,还算是多的,有一千多人,但更多的还是步兵,大约有三万人。
要说人数王离这边几斤损耗之后,手下的骑兵剩下两千多人,步兵人数也有接近9万,是对方人数的三倍。
若只是简单数字的对比,那就很简单了,王离闭着眼睛也能取胜,毕竟这可是三打一的局面。
但是战争从来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的对决,不然之前章邯的20万人,也不可能败给项羽的区区几万人。
这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你若是应对不当,用,十个人打一个人也未必能胜,而你若是应对得当,便是以一敌二,甚至以一敌三,敌五也未必不能取胜。
但是王离单从对方行动的路线一定偏离了项羽之前的吩咐,就知道对方是个有想法的人。
项羽在他的军队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的命令,一般情况下,手底下必然严格遵从。
而这位并未完全遵从项羽命令的分兵的将领,无论他究竟是为何做出了这样的举动,至少说明他和项羽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其他的将领和项羽那样是绝对服从。
换一句话也就是说,如果这位将领和他对敌,未必第一时间会选择通知其他的队伍,如果让他看到胜利的希望,也许他也想立下一定的大功,从而在他们的大军里可以和项羽能够分庭抗礼。
项羽之所以拥有无上权威,不就是因为他带兵击败了章邯的20万军队吗,也许这个将领也想用一场大胜,证明自己并不比项羽弱。
他一方面可能认为王离不可能选择攻打实力仅次于项羽那一部的自己,另一方面可能就是认为即使王离来攻打,说不定反而是给他送功劳,可以让他提升自己的地位。
所以针对对方可能拥有这样的性格特点,王离便布置下了自己的应对策略。
首先便是外围,由王战手下的骑兵不知下一个大的包围圈,随时探查对方军中斥侯的情况,看是否有向外报信的情况发生。
其次便是并不马上出动全部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