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布得到手下传来的消息,敌军一千骑兵,三万步兵向自己攻击而来的时候,他不惊反喜。
他之所以脱离开了其他三只部队能够及时救援他的位置,不就是想把对方给引上钩吗?
他需要一场胜利,一场大的胜利,当然,他也不是傻子,先是传令全军警戒,又派出斥候探查对方这三万人外是否还有人马?
若是对方只有这三万人,他当然要打上一场,不管对手是谁,哪怕是项羽,同等人数的对战,他都有信心战而胜之。
但是对手如果还有后招的话,他就不会和对方在这里死磕了。
而且他也要搞清楚对手的统帅是谁,是否是王离亲自出动,如果是王离亲自出动,他哪怕冒一些险,也要争取一举击溃敌人,生擒王离。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在军中的声望马上就会超过项羽,毕竟项羽这一段日子可是拿王离一点办法都没有。
两相对比之下,他在军中未尝不可以与项羽真正的分庭抗礼,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能屈居人下。
如果说项羽手下的龙且,钟离昧,包括季布在内,对于自己在项羽手下的地位其实并没有什么不满,但是英布不同。
他从来不是一个甘于屈居人下的人,这从他前后几次反来反去就可以看得出来。
英布带兵打仗的水平很高,但是对于自身定位其实一直有些问题,他本来就适合作为一个领袖手下最能冲锋陷阵的一个人,如果他真的甘心做这种大将猛将,他可能留下的名声会比现在大很多。
真的论带兵打仗的水平,即使是韩信,也未必能比英布强上多少。
英布受限于自己毕竟是多次反叛,有这种污点,所以在历史上没能够留下太大的名声。
但即使如此,后世也有人认为英布是秦汉时期仅次于项羽的第二猛将,足见这个人的能力了。
现在王离将和英布正面对敌,这里面就没有什么虚的了,就是比较手下士兵的战斗力,和统帅的指挥能力。
如果胡亥在这里,知道面对的对手是英布,可能会劝王离不要太大意,如果能够稳稳地取胜,那就稳稳地取胜,如果想用奇谋取得更大的战果,也许反而会适得其反。
不过如果到了那个时候,王离真的要坚持,胡亥也不会阻止他,毕竟他所了解的也只是后世自己听说过的,但真实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还是只有历史的亲历者有资格发话。
再说尽管英布很强,但王离同样一点不弱,最起码现在的王离是绝对不弱的。
作为一个后世来到这里的人,胡亥其实对王离的了解并没有那么多,顶多知道这个人是王翦的孙子,在巨鹿的时候与章邯一起被项羽击败,从此便下落不明,生死未知。
但是,当胡亥真的来到这里的时候,却发现巨鹿一战当中,王离根本就没有参与。
但是他也并不觉得意外,即使是司马迁的史记,距离现在也有差不多一百多年,想要真正如实的记录历史,难度很大。
即使是史记中记载的东西,都有很多,可能是错漏的,更何况是其他的史书呢。
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来便是人们读书该有的态度。
没过多久,王离的大军已经接近到英布军队的一里之内,而英布派出去的斥候经过初步探查,并未发现王离除了这支军队之外,还有其他的大军。
当然,他们向更远处,更外边辐射的斥侯都已经陷入了王离早早布置好的骑兵包围圈中,不是战死,就是被活捉。
所以英布第一时间得到的消息,就只是在王离这支军队附近,并未发现对方有其他军队的迹象,但是更远处暂时还没有传回来结果。
但是对于英布来说,这已经够了,只要他能够迅速解决眼前的敌人,即使敌人在远处有什么埋伏,那也只是做了无用功。
由于一路以来,英布没有遇到一个太强的敌人,致使他连战连捷,甚至经常能够以少胜多,所以他现在的自信心无比爆棚。
面对相同人数的对手,他觉得自己铁定能取胜,甚至可以速胜。
他没有听说过骄兵必败这个成语,即使知道了,他也不会在意。
因为他的骄傲是建立在他取得的成功之上,他如果只是骄傲,早就已经死了。
两个人虽然都有一定的把握,但是谁也没有贸然行动,他们都是一边心中很自信,另一边却安排得小心翼翼。
各自先派出骑兵彼此试探,若是谁的骑兵能够一鼓作气,取得优势,冲入对方阵中,把对方阵型搅乱。
那可能就会给后方的大军创造一个好机会自己这边占得先机。
所以两边的大军在接近到一里范围之内,都不约而同停下了脚步,转而由骑兵上前。
大军前方也都先摆下阵势,防止对方骑兵,如果有冲阵过来的,不会轻易的就把阵型冲乱。
“且代我取下几颗人头,回来为将军报捷,”王战策马上前,对王离一拱手,便转身带着骑兵冲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