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暮夜看过桐城的地图,这条榕秋路位于北区偏东。
那片区域是桐城当年最早开发的部分,曾经遍布着本地人的农宅,居民以务农为生。几十年前的那场地震震源在北方的山里,因为靠近北郊,那边的农宅损毁也最严重。重建以后,北郊的本地人几乎都搬走了,之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荒废,那里被投资客看中,建起了加工厂。
如今北郊的住宅大都是投资客雇佣的二房东在管理,租住那些房子的也是工厂里的工人,跟本地人已经没什么关系了。那边的人对桐城历史一无所知,所以苏暮夜当初去桐城的时候,没有考虑那个地方,而是去了本地人比较多的南区打听宋家的情况。
而按照宋瑾的说法,宋家可能是地震以后运气很好没有受到损失,所以他们继续在北郊住了下来,一住又是十几年。
当然,苏暮夜已经完全不相信宋瑾关于时间和家庭的记忆了,宋家到底在桐城住了多久,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根本就是一个谜。
他只希望榕秋路上还有人记得过去的事情,能够让他找出一些宋瑾过去生活的痕迹。
宋瑾本身的记忆是混乱的,只有路人提供的线索,才能揭开他身世的秘密。
苏暮夜等了几分钟,公交车来了。
车厢里空荡荡的,他挑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关上车门,车晃晃悠悠地开起来,在经过几站以后乘客越来越多。座位逐渐被坐满,开始有人站着,后来车厢里居然变得有些拥挤,在车子到达南区的站点之前,车里已经满满当当的都是人了。
在北区生活的居民,比苏暮夜想象中的要多。
桐城人的具体生活情况,在地图上是看不出来的。
到了南区的桐城公立医院,他下了车,没走几步就看见了医院的正门。
这里的景象跟北区的私立医院完全不同,医院门口挤满了三轮车和小摊贩,卖早点的,卖花的,卖水果的挤成一团。马路对面的小饭店里挤满了吃早饭的值班医生和患者家属,到处充满了市井的气息。
医院的门诊大厅里,患者挤得水泄不通,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在配药。在这里调查就轻松多了,苏暮夜随便打听了一会儿,很快就有了收获。
桐城公立医院在五十年代就创办起来了,也是桐城唯一一家公立三甲医院。大部分桐城人习惯到这里来看病,但他们不愿去北区那家私立医院的原因,收费昂贵不能报销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因为那里的就诊体验相当不愉快。
不愉快的原因是,那里几乎不收病人。
一家投资了重金建造,规模齐全的医院,居然不收病人。
不仅仅是桐城医院那名护士所说的重症病人,桐城医院几乎不收所有病人,医院对外的说法是科室尚未配备齐全,但这种说法十几年就没有变过。据说有精神科,然而桐城人的生活简单朴素,生活节奏缓慢轻松,哪有什么精神病人。
按照桐城当地人的看法,那家私立医院根本就是一个打着医院名号的空壳子。
它或许是一所定位高端的私人疗养院,对外不开放,患者都是关系户。但对普通人而言,谁住在那家医院里无所谓,桐城的医疗资源并不紧张,如今城里每个社区都有医疗服务中心,年底城南还有一家新的公立医院会开工建设,城北的桐城医院是怎么回事谁都不关心。
它接受什么样的患者,生意如何,是否会倒闭,跟桐城的居民一点关系也没有。
普通人对那家医院不关心,但苏暮夜知道这种仿佛故意把病人往外赶的经营模式,跟桐城医院住院部冷清的情况是相吻合的。
它的患者不是内定的,而是根本没有。
空壳子的传闻或许也是居民在无意中触及了事情的真相,桐城医院只是幌子,它不是医院也不是疗养院,它建造在那里是有某种其他的目的。
门诊大厅的角落里有一个接待处,那里的护士正在被一群病人围着问长问短。苏暮夜在旁边等了一会儿,耐心地等待着病人都散开,才走了上去。
这次他对这里的护士换了一个问法。
“你好,我的亲戚准备住院做手术。但听说你们这里的血库供应很紧张,需要患者家属自己解决一部分?”
护士点头:“是的,这几年入院患者增多,血库紧张已经是常态了。如果患者家属有同样血型建议捐献一部分,这样可以提前安排手术,希望家属可以理解。”
“我听说桐城北区的私立医院有一个采血点,去那里献血可以吗?”
“桐城医院的采血点负责供应周边十几个城镇的医院血库,每年都有分配定额。今年我们医院的定额已经用完了,现在就算您去那边献血,您的家属也用不到。”
苏暮夜点了点头,默默地离开了。
护士的话,在他的意料之中。
现在是年底,申请医疗资源的时间早就已经过了。如果医院有困难,需要自己想办法熬到明年。
然而,公立医院的血库缺血,私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