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祖父阵亡而愤怒至极的迪古乃,对反叛的鞑靼诸部采取了灭绝政策,以重兵合围射杀自己祖父的蒙古部族,并下令不许其它部族收容逃亡的反叛,否则视同叛逆。
不到一年的时间,至少有十数万鞑靼人死于金军的合围之中,十几个蒙古部族被连根铲除。残酷的手段使得反叛的鞑靼诸部受到了沉重打击,反叛被暂时压了下去。
随即,金朝在漠北设置西北、西南、东北三路招讨司,管辖各归属鞑靼诸部落,并有统军征讨叛变部族之权。这些负责漠北安危、权重一方的将领,都来自于兀术、迪古乃祖孙的完颜氏部民。
迪古乃也一战成名,成为大金年轻一代将领中的佼佼者,得封尚书左丞,了大金政权的最高行政机关,接着又被升为升任为右丞相,继自己祖父之后,刚刚二十三岁的他开始控制大金的朝政。
被册立为皇太子后的第十天,周复第一次参加的朝会。在这之前,既是因为他一直被养育在显庆观,也是因为母后虞水灵不愿意爱子过多参与朝中政务的原故,还有就是他年龄不大的原因,他还从来没有参加过除礼仪性质以外,专门讨论政务的朝会。
等众臣行礼已毕,周复站在父皇的左侧,看着下面不少大臣还是睡眼惺松的,一脸不清醒的状态,实在是觉得可笑。
能够坚持每五天一次的早朝、和中枢之臣天天面见君主,都被视作是君臣勤勉的象征,可看看这些上了朝还在打磕睡的臣子,能讨论政务、有所建树吗?这些所谓的规据实在是无聊。
下面的臣子先启奏政务,然后持不同意见的臣子们开始互相争辩,周复听了一会儿,就开始不耐烦:这些大臣到底在干什么?争了半天,却没有什么实务,大多是在争一些符不符合历来的规据,过去有什么先例可以遵循等等。周复心想,如果过去都有先例可以解决的事情,还要你们这些臣子干什么?
他这里正在想着,天子周昚却转向了他:“惇儿,你有什么见解?”
“父皇,儿臣在此之前从未参与过实务,所以不敢信口雌黄父皇见谅。”周复恭敬的回答。
天子还没有说什么,下面一个老气横秋的声音插了进来:“太子所言甚是,若什么也不懂就胡说,那的确是会误国误民了。”
大家的眼睛顺着声音找过去,原来是现任吏部侍郎、枢密直学士晏敦复,他已经慢慢的走到了两班臣子的中间,向上拱手一礼:“太子既然不懂实务,那就请肃郡王周适解说一下吧。”
大家这才明白,难怪这个一直坚决反对周复为皇太子的老臣会突然夸奖皇太子呢,原来是想借让肃郡王周适表现一下,好让众臣认为太子远不及肃郡王出色,为以后想办法改立创造条件。
肃郡王周适看到大殿上人的眼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顿时紧张的话都说不出来。他本性良善,为人小心、拘谨,个性更似自己的父皇。但并不代表他没头脑,由皇后虞水灵带出来的孩子,就算是老实也不会笨。
对于臣子们到底是立自己和弟弟哪一个为太子的争斗,他从来就不想参与,也不想与弟弟争这个太子。从一开始,周复就认为弟弟是嫡子,而且远比自己聪明、刚强,更适合做大宋的君主。可臣子们却不肯放过他,总在兄弟之间制造麻烦,搞得肃郡王周适是烦不胜烦。
只是,肃郡王周适的个性,也决定了他不可能直接反击那些臣子们的行为。
就象现在这样,晏敦复是两代老臣,还曾经担任过他的老师,要他当众给老师难堪,他还真的做不出来。但如果不理会,在众目聩聩之下,也不行。再说,父皇和皇弟会怎么想,他们会不会认为自己勾连臣子,意欲夺位?!
正当大家都看着肃郡王周适,等着他说话的时候,皇太子周复却走下了丹陛。
众人意外的看着周复一直走到肃郡王的面前,恭恭敬敬的向自己的皇兄躬身行了个大礼:“晏卿说的是,适哥跟随父皇、母后参与政务时间不断,在实务上远胜过我适哥不要嫌小弟愚笨,尽心教导我。”
肃郡王慌忙伸手扶住周复,看着他一脸的真诚,知道是自己的弟弟特意帮自己解围,一时间激动的话都说不周全了:“惇弟,我……”
话刚出口,周适猛然省悟,连忙改口:“太子……”
“惇弟就是惇弟,适哥知道我素来不喜欢这些虚礼。想听殿下之类的敬称,在别人那里还听不到吗?”周复不客气的打断了他的话,然后拉着他的手微微一笑:“你我是兄弟,无论将来我们的身份上如何改变,你永远是我的适哥,我永远是你的惇弟,这可是母后的吩咐,适哥不会连母后的话都不听了吧?”
“母后的话,我当然听。”
“那就好,百姓们有句老话:兄弟同心、其力断金。要是我们皇家子孙还不及自己的子民,那才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呢。”周复笑着转身,扫视了殿下众臣一圈:“本宫的确对朝廷的实务不是很了解,晏卿倒是提醒了我,以后还要请诸位爱卿指点一、二,周复这里谢过了。”
说完,周复一个大圆圈躬,慌的众臣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