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俘改造所之所以叫大同学园,那是小林家二和山口美黛子在关锦璘“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请来两个设计师设计出来的。
两个设计师一个是英国人艾奇逊,一个是燕京大学教授梁子溢。
从外表上看,大同学园俨然一座教堂抑或高官达贵的花园。
这就有点不着边际了吧,大同学园毕竟是用来改造战俘的收容所;这些战俘手上都占满中国的鲜血,把他们像老爷一样供养起来还叫什么改造?
如果你这么想那就错了,其实战犯不是改造而是感化过来的;感化的作用大于改造百倍。
大同学园就是在感化战俘的基础上设计出笼了城配套的建筑和监舍。
建设和监舍一经拿出,立即遭到非议;说这不是改造战俘的场所,而是八旗子弟的满城。
还说如此豪华的建筑,在天宝市还很少看见;国家在抗战时期财政如此紧张,周边地区的老百姓生活还很清贫;将大笔大笔的钱财投入一所战俘所的建筑上,让双手沾染过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鬼子居住在豪华公馆里颐享太平;于情于理都讲不过去。
关锦璘顶住了来之四面八方的非议,他的观点是:杀死俘虏只能消灭一个敌人,虐待俘虏交换回去后又加重了仇恨;而教育改造则不仅减少了敌人,还增加了自己人;如果把改造二字换成感化,效果恐怕会更好;将感化了的战俘送回去打入敌人内部为己所用,胜似一个团一个师的兵力在前线硬拼;善待俘虏利益是巨大的,八路军就是通过改造俘虏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在战争中发展自己;国民政府大后方为什么就不行?
关锦璘的主张得到王国伦、田宝怀、陈子怀几个大后方主政者的支持,设计方案才定了下来。
可是在花费资金时却也又显得捉襟见肘。
小林家二和山口美黛子很是纠结。
就在这时,小林家二和山口美黛子接到从瑞士的一份来信;来信的是小林家二的父亲小林正义。
小林正义是东京大学教授,1931年就反对天皇侵略中国而被通缉;小林正义逃亡欧洲从事教学工作。
一次偶然机会,小林正义从报纸上看到儿子做了中国改造战犯的大同学园园长喜极泣泪;连夜写来书信,说儿子干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事;愿将自己毕生积蓄的100万美元捐献给大同学园修建屋舍。
修建大同学园的钱是小林家二的爸爸出的,关锦璘在协助征完土地后便撒手不管;小林家二和山口美黛子甩开膀子大干起来。
学园1937年开始动动,1938年3元第一批建筑交付使用;100万美元是坚实的后盾。
因此,大同学园10个监区的屋舍全是宾馆式建筑;一些贫困的日本兵士住进来后不打算回日本去了。
建筑归建筑,毕竟还是战俘所,一周的防护设施和警卫并未减少。
这样一来,每个监区就设有一个食堂,一个卫生所,一个小卖部,一个娱乐活动室,一个图书馆。
全园共有10个食堂,10个卫生所,10个小卖部,10个娱乐活动室,10个图书馆。
咋一听像是学校?不错,大同学园就是按照学校的模式设计的;一个园字能引申幼稚园、菜园、茶园、果园、家园、故园、校园、梨园等,建筑规模上就是由此而来的。
附近送粮送米送肉的老乡就说风凉话:“日他娘的脚后跟,日本人杀了中国那么多人;来天宝住进大同学园比我们的老祖宗都舒坦,老子也去杀人进大同学园!”
老乡说的是气话,可从一个侧面说明大同学园对战俘的优待。
以后的许多年里,关锦璘不止一次地对人说:“优待俘虏不只是八路军的专利,国民政府大后方的大同学园同样可以优待俘虏!”
关锦璘的话是乐观的,可他没有想到;就在他为大同学园的成绩沾沾自喜时,日伪特务的暗杀和破坏活动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大同学园除过宾馆式的监舍,还有不少公共设施,譬如说教学主楼群、战争图像展览大楼、技术操作大楼——梁家辉设计、制造捷豹a型坦克,最初就是在技术操作大楼里进行的。
一些具有军工技术的日本战俘被感化后成为大后方兵器制造方面的能手,向子超改造掷弹筒、重机枪、轻机枪时;战俘所不少日本官兵帮了大忙。
向子超生前感慨不已地说过:“我们跟日本兵在战场上是敌人,刀对刀枪对枪,可是在战俘所就是兄弟了!”
大同学园还有理工大楼、生化大楼、公共教学大楼。
教学楼内设施配备齐全,适应专业学习需要的特色教室。
如中文教室、英文教室、日本文教室、研讨室、模拟战争启迪室、推进启发式、互动式、情景式教室。
大同学园还有最美的音乐广场——占地约4000平方米,可容纳超过2000名观众同时观看演出;音乐广场定时播放中文、日文歌曲,让学员收获满满的震撼。
最美林荫通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