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没有想到发生在韩地的这次暴乱竟然会持续这么长的时间,这远远超出他的预料。在他的印象中,韩军的战斗力在秦军面前简直就是不堪一击。出征时,嬴政曾在咸阳城城门前亲自为他送行,这对于领兵出征的将军来讲是莫大的荣耀。李信曾听人说起过,当年赵、韩、魏、楚和燕五国联军共推赵将庞谖为主将,在击败秦国上将军蒙骜后,攻进了函谷关。当时秦廷上至秦王、相国吕不韦,下到黎民百姓,均是一片恐慌。关键时刻,是秦国另一位上将军项少龙临危受命,领兵出征,在缒城击败庞谖,并收复函谷关。出征时,秦昭襄王就曾将项少龙送到咸阳城城门。自那以后,秦国领兵大将每逢出征前,私底下就将秦王是否能在咸阳城城门前送行,视作秦王对此战重视与否的信号。
李信当然知道秦王嬴政此次送他的目的。在决定是否攻楚时,嬴政曾私下问过他的意见,当时自己夸下海口,说攻楚必胜。当嬴政问他需要多少兵马时,他对曰:二十万足矣。他也听说,嬴政还征询过王翦的意见,王翦给出的答案是:伐楚可以,但需要人马六十万。李信算过,六十万人马,那几乎可以说是秦国倾国之兵。举倾国之兵托付给一人,一旦此人生有异心,秦王将不复存在。作为嬴政的爱将,李信当然知道,当王翦说出这番话时,嬴政必将深思良久。他甚至隐约觉得,嬴政对王翦有一种又爱又怕的感觉。在他领兵护送嬴政到邯郸接受赵王迁请降的时候,他曾听禁卫军私下谈论过,说当年秦王嬴政剿灭嫪毐时本来已经安排了安谷的人马以防万一,但不知为何,王翦的三万铁骑居然悄无声息的也出现在了咸阳城的城外,据说当时嬴政并没有旨意令王翦回兵。再有就是不久前的伐燕战役了,李信曾亲耳听到嬴政下旨,让王翦陈兵在燕国边境,不想王翦突然进兵,用声东击西之计一举攻克方城,随后包围武遂,在燕国上下一致认为王翦会进兵下都时,王翦却突然回兵,攻克代王嘉派兵守卫的上谷。虽说王翦战功显赫,但他明显地感觉到,嬴政对王翦擅自进兵的行为非常的不满,只是这种不满没有直接发泄出来。李信猜测,这多半与王翦父子都是秦军大将,手下又都有各自的亲信精兵有关。当他奉命接替王翦,领兵继续追击燕丹时,他才发现,王翦的铁骑已经由三万增至到五万之众了。李信明显感觉到,若没有王翦的将令,这五万铁骑他根本无法指挥。
李信知道嬴政选择他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其目的一是可以节省兵员的消耗,再就是以此平衡王翦在秦军中的影响力。秦国最重军功,而王翦就是秦军的战神。他与王翦有过接触,但当他提起王翦的军功时,王翦总会呵呵一笑,不予回答。王翦的亲兵护卫有一次不小心说漏了嘴,那秦兵说,在王翦将军心里,远走塞外的项少龙才是唯一的战神,是王翦唯一佩服的人。
李信没有与项少龙交过手,但能让王翦佩服的人李信当然不会轻视,何况只要提到项少龙,秦军中的禁卫军以及都卫军,任何一人都能给你讲上一段他的传奇故事,就仿佛这个人还在你身边一样。
临行前,嬴政曾亲手把盏,斟酒为他壮行,并且用只有他听得到的声音告诉他,此次领精兵二十万出函谷关,除了攻楚,第二个任务就是先要平息韩地的暴乱。
李信知道若论军事才能,自己可能还不如王翦,但他想,“除了王翦和那远走塞外的项少龙,当世之上能胜过自己的人恐怕也是寥若星辰了。若是非要再加一个的话,曾做过秦国太尉,最后不知所终的尉缭或许也可以算是一个。其余六国诸将,自己还不放在眼里。”虽然如此,李信还是非常小心的,他领兵出函谷关,并没有直接奔向韩地平叛,相反却是如出关前宣称的那样,直捣楚国边境重镇平舆,并且一鼓而下,随后领兵西进,再克申城,其目的就是造成他要大举进攻楚国的假象。
在李信的计划中,自己的行动一旦展开,楚国上下必会震动,定会调集大军与他作战,而他此时则回兵韩地平叛了。如此一来,楚国的军队就会劳而无功,徒耗钱粮。当楚国的军队认为他伐楚不过是虚张声势时,蒙武的那一路从赵地进军,就会重新惊动楚国,他们的大军也会转向去阻挡蒙武,如此一来,自己这一边的防线又会空虚,自己此时也会完成平叛的任务,到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可以直接摧毁楚军的主力。
这个计划进行得很完美,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他低估了韩地叛乱的战斗力。他预想十天,最多半个月左右就可以完全控制住局势,但没想到的是,韩地军民拼死的抵抗,令他抽不开身,足足用了一个月才完成这项任务。
嬴政看来很是关心韩地的局势。在嬴政看来,若是被征服的土地都像韩地这样此起彼伏的发生暴乱,那么统一六国的计划何时才能完成呢?即便最终完成了,帝国也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去维护这种局面,那么帝国又怎样去发展呢。因此当李信上表,称已经完成平叛的任务时,嬴政下令,务必要除恶务尽,完全控制韩地,避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然后再去攻楚。
嬴政的诏书几乎与蒙武的信使是同时到达的。蒙武的信使告诉李信,楚国以项燕为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