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滚滚征尘,李信坐在马上已经看见了西陵城,同时也看见了列阵在西陵城下的楚军方阵。一切都很正常,李信丝毫没有觉得奇怪。作为一个领军二十万作战的将军,项燕就算前去增援某一地,也必定会留下部分人马防守另一路,李信还没觉得项燕会愚蠢到对自己置之不理的地步。
西陵不过是个弹丸小城,只不过突出在邾城前,让它有了现在的战略价值。如果换做平时,它就是来往客商准备到邾城前最后休整的地方,仅此而已。
作为嬴政手下的一员爱将,李信这几年迅速成长起来,作战经验也极其丰富了。他虽然不知道对面楚军的主将是谁,但通过目测,还是可以估算楚军的人数大概在万人之间。这个信息也在他的考虑之内,西陵城小,能够容纳防守的楚军人数也就这个规模。现在,李信对领军列阵在外的楚军将领有了一点敬意。他虽然行动迅速,倍道而来,但也没想过楚军会一点都不知道自己出兵的消息。他要瞒的不是防守西陵的楚军,而是远在蒙武一地的项燕。这一次只要能瞒过项燕,在他来不及回防西陵之前将其攻取,自己的计划就算圆满完成。
对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如果只是死守不出,那么等到对方将城池围住,一般来说最后的结局都是兵败将亡。如果趁着敌人立脚未稳,主动出击,虽然有些凶险,但至少会赢得一定的主动,这对于日后的防守是很有必要的,这就是李信看到对面的楚军不感到奇怪,相反对于领兵将领还有些敬意的原因。通过这一点,李信就知道,对面的将领具有单独领兵作战的能力。
李信不是没有想过自己远道而来会遭到对方的攻击,但他更愿意去承担对手的这种攻击。因为在他的心里,与其增加秦军的伤亡去攻城,莫不如在野外与对手一战,彻底将对手消灭,这样更能快速地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李信坚信,凭借秦军的战斗力,就算对方以逸待劳,双方激战的结果,胜算还在自己这一方,毕竟自己有五万精兵,而对方现在只有一万余人,力量的悬殊对比让李信有这种判断,所以当他看到对面楚军万人的方阵时内心还有些暗自庆幸。
尽管如此,面对万人的楚军,李信也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他将手中长枪高高举起,然后猛地向下一落,随后勒住了坐骑,停住了前进的脚步。
李信身后的领军将领看到了主将的信号,也看到了对面的楚军,各自带领自己统领的人马停了下来,开始布阵,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血战。
秦军军纪是非常严格的,五万轻骑从全速前进到停下来布阵,除了几声马匹的长嘶,不见有任何的声音。但秦军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思想和倾向,就像项少龙说的那样,他们在回营和布阵时希望看到身边有相邻故里,或是同宗同族的人。毕竟一场厮杀下来,会有好多的将士死亡。哪怕自己真的战死,至少会有认识自己的人将信息带给自己的家人。
一排排长枪、一队队戈戟向前举起,看起来慑人魂魄,但在这背后,是秦军内部稍稍的混乱。只不过这微小的混乱在不明就里的外人看来,根本发现不了任何端倪。他们看到的依然是整齐的军阵,丝毫不乱的阵势。
李信相信自己的军队,毕竟十余年来,秦军对东方六国的战役,绝大多数都以胜利结束的。李信相信,这一次也不例外。只可惜,今天他的对手是项少龙。
项少龙在第一次领兵作战时就发现了秦军的这个问题,但当时情势危急,他也无暇顾及了。几年过去了,项少龙发现,秦军的这一问题依然没有改观。他知道这是由军人成分不同造成的,毕竟这些军人来自秦国不同的地方。若是从起步就将他们组合在一起,这个问题就不会发生。项少龙清楚地记得,王翦的那五万铁骑就没有这样的问题,他们整齐划一的步调就好像一个人一样。
李信的长枪举起又落下,开始让自己的军队布阵,但项少龙的长刀却是由腰间举过了头顶。他要充分利用秦军这难得松懈的一瞬间,让早已埋伏好的朱炯和项羽去完成冲及秦军两翼的任务。
项少龙身后的中军官见主将发出了命令,立刻挥动手中的旗帜,向朱炯和项羽发出了信号。
朱炯等候多时了,复仇的火焰已经将他刺激的胸膛发热。他恨不得将自己的一腔热血都发泄出来,好尽快平复自己的心情。待看到攻击的信号,朱炯一带马的缰绳,喝一声“随我杀”,带领五千从楚军中精选出来的敢死之士,向着李信的左翼冲了过来。
李信看到了突然出现的楚军,并没有在意。两军对阵,先冲击对手的两翼是常见的进攻套路。秦军的观念是以左为贵,李信也不例外,因此他的左翼也是由自己信任的精兵猛将组成的。如今对手开始冲击他的左翼,他相信自己手下的将领足可应付这样的攻击。李信没有让人去增援左翼,相反,他预见到自己的右翼也会有敌兵出现,因此他命令自己手下的一名都尉,领三千轻骑去增援右翼,好确保两翼的安全。
李信的想法没有任何的错误,但他没有注意到在他开始布阵时,他的军队内部那一微小的混乱。如今他再让军队调动去增援右翼,这就让他军队的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