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接连驳倒了王绾和冯劫,内心也很兴奋,猛听得一个声音道:“按李大人的说法,我们不搞分封,那诸皇子和协同陛下征战四方的功臣宿将该如何安置呢?”
李斯循声一望,见说话之人是博士淳于越。当即道:“天下形势有变,我们当因势利导,不能抱残守缺。虽然如此,但众位大臣为我大秦可谓居功至伟,若不加封赏,岂不寒了功臣的心吗。”
众大臣初听李斯力主放弃分封,还以为获取利益无望,如今听李斯又说到封赏,当即又来了精神,都想听听李斯下面还会说些什么。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李斯当然知道大家在朝堂上辩来辩去,也无非是为自己争取利益而已。其实自己之所以一力主张放弃分封,不过也是想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见众大臣露出或疑惑,或渴望的眼神,当即道:“周之分封,是将天下分为诸多诸侯国,而诸侯国再将自己封地的大部分分给各个权臣,名为家君,以致各有封地,各有家甲,到最后各自为政,造成臣欺君,君欺王,天下乱矣。而今李斯劝陛下不做分封,不是说对功臣宿就不做封赏,而是希望改变一下方式而已。”
听到李斯此语,大臣班列中有人说道:“李大人想做怎样改变?”
李斯道:“我们可以仿照王翦将军伐楚前的做法,由陛下按照众大臣的功劳论功行赏,将诸皇子和诸位有功之臣封王拜侯,赏赐美宅、田地,这些美宅、田地还将归各位所有,并且其产业收成亦由各位自行支配,其私产子弟亦可以继承。但除此之外,天下间的土地将不做分封,而是选拔官员,接受陛下旨意,施行统一管理。这样民有所依,令有所指,岂不天下大同。”
李斯说完,环顾众大臣,“不知众位大臣意下如何?”
众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目光都集中在了王绾和冯劫的身上。王绾和冯劫虽觉得李斯的提议不怎么好,但一时之间也没有好的对策。最主要的是,李斯依然提出了让皇帝封王拜侯的建议,虽说距离自己的家国梦有很大的差距,但这还是可以打动人心。有的大臣虽然表面不说,但内心其实已经认可李斯的说法,毕竟这样一来自己还能获得不少土地,并且可以继承。若是分封,自己的领土怕是连这些土地都比不上。所以在王绾和冯劫还未开口之前,有的人已经开始小声嘀咕,“我看李大人的建议也未尝不可,可以试试。”
一人说话,其余怀有同样心思的人也就随声附和,但这些人还怕王绾、冯劫不满,所以声音也不高,朝堂之上一时间嗡嗡声四起,也分不清到底谁在讲话。
嬴政见时机差不多了,知道此时应该自己开口了,当即在桌案后缓缓地道:“众位爱卿,稍安勿躁。”
众人见皇帝开了口,方意识到身处朝堂之上,当即都闭口不语,一时间鸦雀无声。
见众人不语,嬴政道:“诸位大臣方才唇枪舌剑,所争不过是分封的利弊,吾观周平王东迁后几百年的过往,天下征战不已的缘由其实就是一个,那就是诸侯间的相互兼并与割据,以致天下纷乱不休。此外,还要加上权臣坐大,以臣欺君之举。众位可以想想,百多年间有多少君王被权臣驱逐,有多少君王被权臣谋逆,又有多少君王被权臣挟持,以致身不由已。最可怕的,就是齐国整个国家最后居然被权臣田氏取代,如果我再搞分封,相信不过几十年,天下又会回到之前的局面,那我扫平六国又为何来呢?朕思虑再三,为我大秦千秋万世之基业考虑,觉得还是不做分封为好。只有这样,天下方能长治久安,众位大臣意下如何?”
王绾、冯劫等一听,知道始皇帝主意已定,再坚持下去只怕是会惹皇帝发怒,除此之外,于事无补,只得道:“陛下思虑非臣等所及,惟望陛下圣裁。”
嬴政见群臣再无异议,微笑着点点头,“如此甚好。”
此时博士淳于越再次出班奏道:“敢问陛下,若不做分封,那我大秦以何治理天下呢?”
嬴政当然不能直接说可以设置郡县制,那样一来,岂不是向群臣昭告,他和李斯已经提前议定好了吗。李斯看出时机,赶紧上前,“启奏陛下,臣有一议,可解此难。”
嬴政见李斯很是讨巧,内心欢喜,“不知李爱卿有何高见。”
李斯道:“臣以为,若不施行分封,治理天下则可以郡县制代替,由陛下选拔官吏,任命和派遣他们分处四地,代表陛下管理四方。其中功绩卓著者可以升迁,治理不利者可以罢免,但这些职位只可以调动而不能世袭,这样就可以免于与当地同化的流弊。”
嬴政道:“李大人此议甚好,可有具体的良策吗?”
李斯刚想开口,猛地想起,“若我全盘托出细节,那皇帝将置于何处。”由此他也知道,嬴政这一问,本意根本不是要他说出郡县制的具体内容,而是在考验他能否理会嬴政的用意,赶忙躬身道:“仓促之间,臣还未有具体设想,还请陛下通盘考虑。”
嬴政见李斯很是见机行事,心中也自欢喜,笑道:“兹事体大,未可轻议,众位爱卿散朝后可细细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