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齐声附和,“谨遵圣命。”
这一议,王侯将相从此后由实权改成了某种荣誉称号,他们对自己的封地也仅仅限于治权而没有了主权,从此后,中国两千余年的历史,都走进了这种模式。
几日后,嬴政主持朝会,颁布了自己的第二份谕旨,正式决定,今后治理天下将施行郡县制。嬴政将六国的土地以及秦国的土地根据地理环境,同时考虑边患是否存在隐患等因素,将天下分为诸多大郡。在这当中,由于渔阳、上谷等地靠近匈奴,所以辖地最少;而南方水乡安宁,故九江、会稽等郡辖地最多。七国土地最终的具体划分是:
秦地: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
赵地:太原郡,云中郡,邯郸郡,巨鹿郡,雁门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东郡,东郡,砀郡,河内郡;
韩地:三川郡,上党郡,颍川郡;
楚越之地:汉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阳郡,陈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会稽郡,长沙郡,衡山郡;
齐地:东海郡,齐郡,琅琊郡,胶东郡,济北郡;
燕地:广阳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
在这份谕旨中,除了将天下划分为郡县加以治理,嬴政还对治理天下的官吏这一特殊的群体作了规定。结构分两类,一类是中央结构,一类是地方结构。
中央机构: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在此之外,嬴政还设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古通今的博士,以备皇帝随时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典属国。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事物;管理皇后和太子事务的詹事。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这当中汉代由于与秦相近,其“三公九卿”制度,基本上完全照搬了秦制。
地方机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掌监察事宜。
县,万户以上者设令(县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长)。县令、县长领有县丞、县尉及其他属员。县令、县长主要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县以下设乡,其主要职能有四:一是摊派徭役;二是征收田赋;三是查证本乡被告案情;四是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乡下设里,是大秦帝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此外还有掌管治安、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设亭长。亭长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嬴政规定:两亭之间,相距大约为十里。
很明显,秦的这套郡县制,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垂直系统。中央政府管郡,郡管县,县管乡,乡管里,里管亭,此外十家为一什,五家为一伍。至高无上的是皇帝,最底层的是小民。这是一张铁网,既不疏,更不漏。
秦朝的郡县制好比一架机器,而且是一架被设定了程序,可以自动运转的统治机器。这架机器是由皇帝操控的。皇帝只要掌握了总开关,帝国就会像巨轮一样驶向前方。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确知这架机器的安装和运行情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它的设计复杂而缜密。整个系统以县为关键,为节点。县及县以上三级:中央、郡、县,设官;县以下也是三级:乡、里、亭,设吏。官是“流官”,由中央派遣和任命;吏则是“乡绅”,由本地有产业或有德行的人充任。郡县长官是外地人,而且可以调任,如此一来就不怕他们变成一方诸侯;乡亭小吏是本地人,如此则足以摆平江湖,搞定子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这套方案,嬴政和李斯煞费苦心。
在这样严密的控制下,被称为“黔首”的民众,包括代理皇权的官员,又哪有反叛的可能呢?嬴政觉得,几乎是没有了。
看着加盖上玉玺,即将向全国发布的这份诏书,嬴政这一刻觉得,自己的帝国足可传之万世了。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传之后世的不是他的帝国,而是他的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