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顿在为自己前途担心的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李斯也在为帝国的前途而担忧。
始皇帝嬴政废除分封,在天下间推行郡县制,这是李斯一力提倡的,也符合嬴政本人的想法,故而在李斯协助自己完成这一设想后,嬴政便将朝廷中最尊贵的左丞相一职给了李斯,作为对他的回报。
李斯也的确没有辜负始皇帝嬴政对他的期望,无论是制作国玺,还是在全国间统一规范文字,每一件事李斯都做得非常的漂亮。这当中最让嬴政满意的,就是各级官吏的遴选。除了郡守、郡尉之外,还有负责监察的郡监,天下三十六郡,但是郡一级的官吏就需要一百零八名。为了这些人选,李斯可谓绞尽了脑汁,除了郡守行政管理能力需要考虑之外,还要考虑郡尉的军事才能,更要考虑郡监的脾气秉性,既要做到刚正不阿,又要兼顾和平衡郡守和郡尉的平衡。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为了避免郡守、郡尉和郡监三人沆瀣一气,形成一个有利益联系的地方小团体,进而对抗中央,李斯还需综合考虑这三个人的地域关系,以及他们原来所处的位置,做到上下兼顾,相互平衡。
嬴政废除分封制,施行郡县制,虽说对有功之臣大肆进行了封赏,但对于王绾这些本可成为一国君主的大臣来说,内心依然还是很不满意的。他们不敢对嬴政如何,但却将这种不满对准了李斯,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政务上不作为、不配合。类似于官吏的任用、选拔这种足可影响帝国前途,非常重要的工作,王绾也是漫不经心,能拖则拖。
李斯当然知道王绾的心思,同时也清楚王绾乃嬴政的老臣,就算自己对嬴政说破,皇帝恐怕也不会如何责罚王绾。与其让王绾更加恨自己,倒不如自己多干一些,没有了王绾在后面的掣肘,工作起来虽然略有辛苦,但效率却很高。
李斯夜以继日的工作着,那些属下当然也看出来其中的缘由,反正有人决策,自己干嘛得罪人呢,于是所有的工作都向李斯倾斜了。
工作累一些李斯还能坚持,但随着各级官吏的到位,帝国这架庞大的机器开始运转,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便逐渐地暴露了出来。
廷尉赵高这几日接连造访,传递过来的信息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些时日以来,全国各地的诉讼案件明显的增多,有些案件郡县两级官吏根本解决不了,于是上报到中央,请求中央予以判决。
李斯开始有些不解,心想你赵高平素自己经常自夸,如何精通我大秦律法,何以担任廷尉后反而造成这么多的案件久拖不决。他让赵高拿过一些案卷,利用闲暇时分亲自看了几个,立刻发现了其中的缘由。
原来各地郡县上报上来的案件除了少量的治安、盗抢等案件外,绝大部分都是经济案件,其中的共性就是对交易时的计量产生了歧义,双方各执一词,都认为对方的计量方法有问题。事情不能解决,当事双方只好进行诉讼,但各级官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好做出判决,加上李斯遴选出的官吏都是能干事、干实事之人,做事又不拖沓,于是第一时间上报给中央,请求中央判决。一地还好说,全国各地此类案件堆积下来就数不胜数了,于是案件文书雪片似地汇集到中央。赵高看过这些案件的卷宗也深感无奈,这既不是草民造反,可以出兵镇压;也不是盗抢杀人,有明确的律法条款可以据此审判。当事双方看起来谁都没有错,但问题又不能解决,长此以往,官家颜面何存,民怨岂不沸腾。
赵高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几次造访李斯,希望李斯能拿出个解决的办法。李斯看过几个卷宗,发现了问题的所在,知道此事必须解决,但如何解决呢?他也陷入了沉思。
李斯为这件事茶饭不思,私下与秦宫中的博士商议也没有丝毫的结果。这些饱学之士素日口若悬河,在他们眼里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听完李斯的问询后,各个哑口无言,最后推脱此乃市井小事,非军国大事,不值得他们讨论,纷纷一走了之。
赵高见李斯迟迟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见属下汇报,这几日类似案件又增加了上千件,知道不能隐瞒了,于是径直来见皇帝,将此事告诉了嬴政。
嬴政听罢立刻宣李斯进宫,问询事情的解决办法。李斯将这几日自己所做的努力一五一十地对嬴政讲了一遍,最后道:“臣无能,未能替陛下分忧,请陛下降罪责罚。”
嬴政当然知道此事与李斯无关,看李斯眉头深锁,脸色发青,知他素日勤政为公,想必为了这件事这几日也耗费了不少心神,于是对他道:“爱卿何出此言,此事与你无关,看你神色倦怠,想必这几日为此事也是劳心费神吧。”
李斯道:“此乃臣下分内之事,理所应当,臣只为不能有效解决此事感到愧疚。”
嬴政点点头,提醒他道:“爱卿为何不找宫中博士商议一下呢,或许他们能为爱卿出谋划策。”
李斯叹口气,“回陛下,臣前几日已经与众博士商议过了,但都束手无策。”
“哼。”嬴政哼了一声,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这些人平日总是自夸海口,遇事则毫无用处,空耗国家钱粮,真是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