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不看则以,一看之下大喜过望。它立刻将图交给李斯,“李斯你快看。”
李斯从嬴政的脸色中已经猜出这是好事,但他想不到是这么好的事。接过嬴政递过来的图,李斯展开一看,立刻明白了图的含义。他此时也是欣喜异常,抬眼痴痴地看着嬴政,“陛下,这是另一条郑国渠呀。”
原来昔日七国纷争,七国中以韩国最为弱小,偏偏又最靠近秦国,韩国君臣都知道,秦国东进,第一个消灭的对象就是韩国。正当韩国君臣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叫郑国的水工求见韩王,说他有计策可保韩国数年无忧。此时休说数年,就是几个月对韩国来讲都是救命的稻草,因为秦国其时正厉兵秣马,准备大举进攻韩国。以韩国军队的实力,根本无力抵抗秦军,因此韩王一听有人献策,大喜过望,立刻召见了郑国。郑国向韩王献策,说他愿意到秦国去游说秦王,要秦王放弃攻打韩国的打算。韩王当即答应了,可当韩王问郑国他的计划时,郑国却说不能泄露。此时韩王已经无计可施了,最不济的结果无非是郑国失败,对韩国而言也不损失什么,于是韩王就派郑国可以秘密行事。
郑国到了秦国,求见秦王,随后就给秦王献了一幅图,说是想要给秦国修建一条连结关中和渭水的水渠,这样一来关中的土地就可以得到渭水的灌溉,对秦国的农业很有帮助。关中一带的土地由于缺少雨水的浇灌,相对贫瘠一些,每年收获的粮食也不多,这也就间接制约了秦军的行动,因为秦军每次出征动辄十数万之众,因此军粮就成为一个很现实并且是很困难的问题。郑国的建议如果施行,渭水就可以被源源不断地引到关中地区,如此一来,整个秦国的土地就相当于一个大粮仓了,秦王焉能不喜。
计议之下,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秦王下旨,除了重赏郑国之外,还令他负责整个挖渠工程的施工,并抽调大批民伕,调拨大量金银供郑国使用。一开始秦王对郑国还不放心,时常派人抽查施工的情况,见郑国每日都吃住在工地,确实是一心一意地在引导民伕挖渠,而且自己还半分金银不动,让秦王很是感动。其后随着工程量的加大,郑国向秦王反映,说是人手已经不够了,要想完成这项工程,必须抽调大批的军人加入其中。于是秦王下令,除了驻守各地的秦军不动之外,机动的部队一律停止征战的计划,转而投入到水渠的建设之中。
后来郑国的身份暴露了,秦王大怒,想要处死郑国。郑国对秦王讲,我这么做看起来是为了韩国,其实更多的还是为了秦国。大王您想想,因为修建水渠,秦军放弃了东征的计划,失去的是什么呢,不过是晚一点灭亡韩国罢了,韩国呢,不过是因此多存在了几年,但对大局是无足轻重。但水渠的建成对秦国却大不同,它一举让秦国摆脱了缺粮的窘境,为秦国今后数年的东征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郑国的一番话打动了秦王,并赦免了郑国的罪行,让郑国继续修筑水渠。后来水渠建成,确如郑国所讲,渭水引到关中后,关中土地开始变得肥沃,粮食接连大丰收,秦军有了足够的粮草后,一举灭掉韩国,打开了通往东方的大门。后来郑国病死在秦国,秦国上下感念郑国的功劳,将这道渠命名为“郑国渠”,以此纪念郑国为秦国带来的好处。
今夜嬴政和李斯看过赵佗献来的图,立刻就明白了赵佗的意图,只要能按图中所绘制的那样,在湘水和漓水之间修筑成一条水渠,沟通湘水和漓水,那么秦国的军粮就可以通过这条水渠,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为最终完成攻取百越的战役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始皇帝嬴政看后大喜,立刻重赏了赵佗派来的使臣。但与此同时,嬴政心中起了疑问,赵佗能有这般本领,想到这件事吗?若真是赵佗所为,此人心计深不可测呀。
嬴政既生疑心,立刻就向使者盘问。使者也不隐瞒,告诉嬴政,说赵佗将军在淮泗之地偶遇了一位同乡,其人原来也是赵国人,也曾经在军中做事,本来流落江湖,见赵佗将军一片赤诚,于是留下来帮赵佗将军做事,这个想法就是那个人提出来的。
嬴政听到这放了心,因为在他想来,六国破灭,好多人都是这样,这当中也有一些人才,只是不愿在秦朝为官,故而在江湖上四处飘荡。赵佗遇到的人想来也是如此,虽说他们不愿为大秦帝国做事,但帮助赵佗,就是间接帮助了我大秦。
假如使臣刻意隐瞒,嬴政反而疑心,此刻见使臣毫无保留,嬴政反倒对赵佗放了心。他对使臣道:“你是否知道那人的姓名呀?”
使者恭敬地回答,“那人与我家将军一样,原来都是赵国王室的远亲,只是此人名字甚怪,名叫赵一人。”
嬴政一听“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这是什么名字,确实很奇怪,不过不要紧,能帮你家将军做事就行。你回去告诉你家将军,就说这个想法很好,我会赏赐与他,同时让他先不要进兵,等这条水渠修好后我会传令给他。”
使臣领命,向嬴政告辞准备即刻返回淮泗。李斯一旁道:“既然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