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不好直接拒绝张良,只得从另一个角度劝解,“不知公子是否想过,就算我们刺秦成功,于天下大事可有益处?”
张良一愣,这一点他不是没想过,只是如今他流落江湖,对庙堂之事不甚了解,因此也没有个具体的打算,而今听项羽一问,倒真是不好回答。让张良发愣的还有另一方面,就是他与项羽有过的接触不过是西陵城一战,以及下邳城短暂相遇。那时候张良得楚南公传授兵书,一心只想防着项少龙了,在他眼里,项羽不过是一勇之夫罢了,所以并未多加留意。但他不知,经过与孟无离的连番血战,加上闽越一地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项羽已经成长起来,不再是那个仅凭血气之勇的莽撞少年了。
见张良不答,项羽继续道:“据羽所知,嬴政膝下有子二十三人,如果我们刺杀嬴政,按照嫡长继承的原则,大秦帝国的基业也应该由长公子扶苏继位。公子可能不知,那扶苏刚毅坚勇,礼贤下士,处事果断,有嬴政遗风,但爱民亲下又比其父更强。公子试想一下,假若扶苏继位,大秦会更加强大和强盛,那时候百姓一心,公子想要光复故国,怕是难上加难了。”
项羽一席话张良有些心动,倘若真如项羽所讲,自己就算舍身成仁,怕也于事无补。但他转念一想,“谁知道这是不是项羽的推托之词,故意蒙哄与我呢?”想到这,张良道:“若依少堡主所言,那我们需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项羽还以为张良已经被自己说动,当下也直言不讳,“大秦基业前所未有,疆域之广更胜大周,施行的郡县制度也是闻所未闻,这些都需要观察。不瞒公子,羽以为,若大秦休养生息,根基稳固,我等就算生事也全无胜算,倒不如安分守己,以静守动;但若是大秦内部生乱,天下战火重生,我等却可因势利导,乘势而起,那时天下英雄汇聚,鹿死谁手尚不自知了,公子也有很大的机会光复故国了。”
张良点点头,“少堡主之言确有道理,是张良复国心切,有些急于求成了。”
项羽笑道:“公子哪里话来,公子心怀故国,正是忠贞之士,羽不才,还想日后与公子共事呢,望公子教我。”
项羽这番话确实发自肺腑,因为他一直牢记父亲项少龙的话,日后遇到张良一定要礼遇有加,虽好说动张良为己所用。只有万不得已之时,才要将其斩杀,以绝后患。此时当然不到那万不得已之时,因此项羽是真心希望张良能够留在自己身边。不想张良确是另一番心思,他方才假作被项羽说动,就是想知道项羽内心真实的想法,听项羽说完更是觉得项羽是在敷衍与他。“嬴政春秋正盛,大秦帝国在其治理下自然不易动摇,那公子扶苏若如项羽所讲,也是一个厉害的角色,由他来继承帝国,大秦只会越来越好,自己哪还有机会复国呢,”因此他觉得项羽根本就是不想帮助自己。但张良城府极深,心中所想面上却声色不动,微笑道:“少堡主盛情张良心领了,但一来我学识尚浅,不足以助少堡主成大事,二来我心念故国,还想找机会再试一试,因此此事容张良日后在思之,少堡主见谅。”
项羽也没打算一次就将张良说服,心想只要你不拒绝,日后有的是机会,也不急在这一时,当下也点头应允。
张良告辞出来,心想项羽很难说服,固然有乌家堡项少龙和嬴政那层特殊的关系,还有一层就是项羽并没有国破家亡的那种切夫之痛。但他的手下龙且和季布则不然,他们原来是魏国和楚国人,若私下与他们相商,或许有机会。如果他们能够助我,就算没有项羽,事情也有很大的成功希望。至于闵廷章,由于与其未有过交往,虽知他是齐国人,但张良心思缜密,也未敢轻试。
张良本想凭借自己的说辞,加上朱炯曾与他们并肩作战过的交情,私下说动龙且和季布,不想这二人与项羽相交甚久,又多次在一起出生入死,早已结下深情厚谊,加之二人也都是久经风浪之人,自然知晓张良刺秦行动本无胜算,去了实是送死,因此也都拒绝了。
张良满心希望变成彻底失望,心中很是苦恼,他自得兵书后私下也曾研习过,凭借他的绝顶聪明,张良领悟到:“所谓的兵书战策,最根本的还是揣摩对手的心理。正如那句话所讲,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此际他空手而回,确是细思则恐,“那龙且、季布二人既拒绝了自己,自然会将此事告诉项羽。项羽若是知道自己私底下鼓动龙且、季布背叛他,定然大怒,加上当初自己在下邳城曾经不告而别,想来项羽心中也有心结。这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而自己方才又拒绝了项羽邀请的好意,怕是项羽很难容得下自己。”张良越想越怕,回到屋内二话不说,立刻召来朱炯偷偷打点行装,趁夜色悄然而出,再次不辞而别。
兹事体大,龙且、季布自然会将此事告知项羽,但却不像张良想的那样如小人模样立刻就去,因为他们也觉得张良的想法其实没什么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