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诸子百家之一,起源于战国末期,湮灭于秦汉之际,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其家学说的特点就是“兼儒墨,合名法”,号称“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杂家著作以《尸子》、《吕氏春秋》为代表,其掌门人尸佼也是一代人杰,曾经在商鞅的门下为门客。商鞅从魏到秦,在秦国掌相位二十年,倚仗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国开展变法,由此使秦国发生了由弱到强的转变,为秦国最终并有六国奠定了基石。这当中,尸佼为其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提供了许多的重要决策意见。可以说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尸佼在其中有很大的贡献。
尸佼是魏国曲沃人,赵、魏、韩三家未分晋之前,曲沃一地是晋国的陪都,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晋国原是大国,晋文公是继齐桓公之后崛起的春秋霸主之一,当时的晋国东逼齐国,南抗楚国,西阻秦国,兵马之盛无出其右者,可谓人才济济。也正因为此,尸佼的心中始终存有三晋再次合一的想法,所以他的思想具有先秦战国时期三晋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征,追求的是天下一统,反对的是诸侯割据。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格局,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都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用来攻诘对方,或用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尸佼正是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创立了“杂家”学派,使之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行动上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略。
例如对于宇宙观,道家老子、墨家墨子、名家惠施的思想中,都对宇宙观有精辟的论述。老子提出了“道”与“域”的看法,墨子有“久”和“宇”的观念,惠施则有“大”、“小”的思维,都促进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使之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但只有尸佼赋予“宇宙”最为精准而简明的界说。他在著作中提到“天地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说明整个空间就是宇,整个时间就是宙,宇宙就是具有时空属性的运动着的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基本就是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的正确的宇宙观,由此可知尸佼的厉害。
秦孝公死后,秦惠王继位,他记恨商鞅曾割掉了自己老师的鼻子,同时也担心商鞅在秦多年,功成名就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心中有了“飞鸟尽,良弓藏”铲除杂家的念头,于是在咸阳闹市车裂了商鞅。
尸佼是个聪明人,从商鞅悲惨的结局中已经意识到了秦惠王的想法,于是让自己门下弟子离开秦国,返回魏国。考虑到自己虽是魏国人,但辅佐商鞅时曾对魏国多有伤害,因此尸佼自己未敢回国,而是西去了巴蜀一地。当时的巴山蜀水还是凄凉之地,在这生活了十年之后,尸佼最终病死在当地,连落叶归根的愿望都没有实现。
尸佼的弟子回到魏国后,魏国权贵记恨商鞅对魏国的伤害,对杂家学说很不在意。无奈之下,尸佼的弟子来到了毗邻魏国的卫国,在卫国的国都濮阳开始传道。权倾天下的秦国丞相吕不韦就是卫国濮阳人,也就是在那时,他接触到了杂家的学说并最终接受了杂家的思想。
杂家学说虽号称“兼儒墨,合名法”,但在这诸多学问之中,它吸收最广泛的还是道家的思想,就是说杂家是以道家思想为本,然后才以此为本再兼收并蓄,集合众家之学说的。
道家和其它的门派一样,随着弟子的增多,思想的普及,逐渐也分成了三派。其一就是以庄子为代表,追求去掉欲望后的逍遥,表现出明显的出世倾向的道家学派;其二是在齐国出现的以“道”为根本,想要重建人文世界,具有明显“入世”倾向的黄老学说;其三就是以三晋之地为基础,另一道家代表人物文子在这传道的另一支。
战国七雄互争短长,但相对而言,齐国处东海之滨,和平的岁月相对长了一点;但赵、魏、韩则不同,或许是晋国压制秦国太久了,秦国转强后立即兴兵东进,与赵、魏、韩三国是连年征战不休,这也间接导致了文子这一支的学说不够兴盛。毕竟在变法图强的时代,每一个君主想要的都不是长远之计,而是立竿见影的短期策略,这一点是法家最擅长的,但却不是道家最拿手的。
尸佼的杂家学说就是继承了文子这一派的道家思想,然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以至于当时就有人指出,就像农家出于墨家一样,杂家脱胎于道家,实为新道家学派。
吕不韦是家累千金的阳翟大贾,他既然成为了杂家弟子,自然就不易余力地资助杂家弟子到处讲学,杂家学说由此也从权贵之间流传到布衣百姓。
其后的事就人人皆知了,善于钻营的吕不韦在赵国邯郸见到了当时还是人质的公子异人,并认为其“奇货可居”,遂予重金资助。吕不韦随后又到秦国游说当时秦太子安国君的宠姬华阳夫人,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人立为嫡嗣。后来吕不韦受到安国君的重用,派图先到邯郸救人,项少龙这才施妙计,将公子异人、赵姬母子以及整个乌家家族都安全地带回了咸阳。在这过程中,项少龙最终发现赵姬真正的儿子已经在赵、燕两国交兵时战死了,为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