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胡亥知道他的父亲嬴政创立过这项制度,即军情使者无论什么时候都可直接进宫面君,而君王也必须无条件地接见。当时狼烟四起,秦国与东方六国连年交兵,为了及时掌握前方军情,不至于耽误战机,嬴政这才授予军情使者这份权利。后来秦灭六国,中原战火熄灭,但百越与匈奴却战事连连,因此这一制度依然得以保留。至于军情使者为何呼喊“关东谒者”,则是因为秦国当时以函谷关为界,函谷关东面的疆土则是东方六国所有,所以他们习惯将函谷关以东的区域称作“关东”。谒者是官名,主要负责朝廷与地方之间的信息传递,而途中为这些谒者提供休息、饮食和换乘马匹的所在称作驿者,就是后来的驿站。
胡亥原本以为自己继承的是一个太平盛世,再无战火纷争,因此他虽然知道这项制度,但以为再也用不上了,因此也没上心。他听了赵高的话平日里很少上朝,朝政大事都由李斯处理,自己每日里只是吃喝玩乐,很少见朝中大臣,只是在闲暇时偶尔听听赵高关于朝政的汇报。
这一日他如往常一样在深宫中纵情声色,忽听前面大殿传来那一声清脆的呼喊,跟着就听到一阵凌乱的脚步声。胡亥猛然想起先帝留下的这项制度,心中不由得咯噔一下,我登帝位还不到一年,怎么就有如此紧急军情出现,难道是关东六国余孽造反了不成。
胡亥虽然年轻没有见识,但并不糊涂,他也知道既然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事态紧急,赶忙从深宫中走出。
此时关东谒者已经穿过朝政大殿向后宫而来,胡亥让内侍将谒者领到偏殿奏事。这名谒者来到偏殿见到胡亥当即跪倒,“陛下,楚地戍卒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兵聚众作乱,蓟县已经失守,望陛下早派人马出关剿灭叛军。”
胡亥听到不是六国余孽,而是一群戍卒作乱,心中的紧张平复了一些。他心想,“这群人目不识丁,手无寸铁,能有多大作为,定是蓟县县守和县尉大意,这才让叛贼得手。”
他刚想到这,还未等开口呢,前面大殿又传来呼喊之声,“关东谒者有紧急军情要面见圣上。”
胡亥一愣,难道事态扩大,或者是另有他处起兵造反了吗。他目光转向殿外,还未等看见关东谒者,却首先看见了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三人,跟着就看见了廷尉赵高。
原来按照嬴政创立的制度,一旦有军情使者面君奏报军情,就意味着有重大军情需要君王与众大臣商议,因此朝中重臣此时要立刻上朝,这就是李斯等来到偏殿的原因。李斯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也是因为胡亥平日里根本不见大臣,他无奈之下才出此下策。
赵高也听到了消息,说关东有谒者进宫面圣,说是有重大紧急军情发生,函谷关外有人起兵作乱了。
赵高初闻之下也是吃惊不小,但他心思转的极快,急忙来到宫中。
此时,第二名关东谒者正在向秦二世禀告,说陈胜非但攻取了蓟县,附近的铚县、酂县、苦县、柘县、谯县等接连失守,关东各郡乱民响应者众,如今已是刀兵四起,天下大乱。
李斯偷眼看二世皇帝胡亥,见他年轻的脸上一脸惨白,嘴角偶尔间抽搐几下,想来是心中已经慌乱到极点。
李斯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只要二世皇帝意识到局势危急,就一定会将太尉一职重新设立,将调兵的权利委托给自己,这也是他让关东谒者使用先帝创立制度,接连直闯皇帝深宫的想法。
果然,二世皇帝胡亥将目光转向了李斯,看样子已经想开口询问李斯的意见了。就在此时,一旁的赵高突然跪倒,对胡亥施礼道:“陛下,臣有实言相告。”
胡亥一愣,“廷尉大人有什么话要说?”
“陛下,臣请陛下速将这些关东谒者推出斩首,或是将他们下狱,交御史法办。”
赵高话一出口,非但胡亥不解,就连李斯、冯去疾等也是不明所以。赵高继续道:“陛下不久前刚刚出巡关东,亲眼看到关东诸地明明是一番太平景象,何来天下大乱之事!这些关东谒者利用先帝遗命擅闯陛下深宫,将些许小事夸大其词,完全是一派胡言,在这妖言惑众,居心叵测,如果陛下纵容尔等恣意妄为,朝廷威严何在。因此臣请陛下先诛这些宵小,自然能辨明是非。”
李斯上前一步,“陛下,使不得,这些谒者都是朝廷命官,负责勘察关东各地消息,其行使的也是先帝昔日授予的权力,陛下怎可轻易将其诛杀,这样一来,陛下将自断信息来源之路。”
“丞相大人之言荒谬。”赵高站起身看看李斯,“先帝创立关东谒者有紧急军情时可直闯皇宫面君的制度是在七国纷争之时,与此时完全不同。那时天下烽烟四起,但此时天下太平,怎可同日而语。倘若关东诸地官吏都用这种办法直接面君,要我等大臣何用,皇帝还能每日安枕休息吗,岂不是要随时受到这些关东谒者的骚扰。各地皆有郡县,郡县都有官吏,地方之事自有地方管理,怎能随意轻报。”
二世皇帝胡亥觉得李斯和赵高的话都有道理,一时间倒是难以取舍。赵高再次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