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怎么也想不到,一向连战连捷的吴广竟然在荥阳被李由给打败了。
此时的陈胜还沉浸在温柔乡中,自陈县称王后,陈胜就像换了个人一样,整天只愿意拿着金樽,待在脂粉堆里享乐。既然称王了,手下自然就需要有文臣武将陪王伴驾,装点门面。陈胜手下原有八位猛将,分别是武臣、韩广、吕臣、庄贾、周文、周市、邓宗和召平。这当中武臣、韩广已经北渡黄河去收取赵地,周市领兵收取魏地,邓宗到九江去了,召平则是往东南收取广陵一带,可以说八将已去大半,留在身边的只有庄贾、吕臣和周文了。庄贾与陈胜是邻居,又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玩伴,因此最得陈胜的信任。陈胜称王后,留庄贾在身边,总督自己宫中兵马,算是秦宫中的禁卫军统领;吕臣勇猛过人,陈县的兵马就由他统领;周文有些谋略,负责协调各地将领的进军情况。文臣方面,上柱国蔡赐自不必说,很得陈胜的赏识,那位儒家弟子孔鲋身为博士的同时还兼做祭酒的官职,负责整个宫中的礼仪以及祭祀等事。除此之外,还有两个人也很受陈胜重用,他们一个叫朱房,一个叫胡武,这二人以前都做过魏国的小官,精于吏政。投靠陈胜后,朱房被封为中正,胡武被封为司过,并领政事兼主司群臣,就是二人一起处理陈国的政务,同时还负责专门督察群臣的过失。应该说这二人还是有一定权谋的,各种政事公务处理的也算可以,但因为没有做过高官,因此缺少梳理国家大政的气度与胸襟。
二人气度一小,做事就只重细节而忽略大局。陈胜让二人执掌政事,本意是搞好自己控制区域的钱粮税赋等事项,让他们督责百官亦是为了方便二人行事,不想这朱房、胡武公权滥用,用苛刻的心态刻意寻求群臣的过失,凡是不听他们调度的官员,不是革职就是查办;在外的军事将领打了胜仗,攻占了地方回到陈县向陈胜报捷,对二人命令稍不服从,也是抓起来就治罪。时日一长,二人就到了为所欲为的地步,凡是他俩不喜欢的人,一旦有错,不交给负责司法的官吏去审理,自己就擅自予以惩治。有人向陈胜控诉,结果陈胜却认为二人做事很认真,对其不加任何责罚与制止,结果外地的将领们因为这个不愿意再回陈县,而当地的官吏则开始阳奉阴违。政事一旦懈怠,一些苛捐杂税立刻开始增多,原本拥护陈胜的百姓见这个政权与其他的也并无不同,慢慢的就开始与张楚政权离心离德了。
陈胜称王后不再亲自领兵作战,相反,却开始为自己营造宫室,沉迷于作威作福,吃喝玩乐。陈胜起兵时之所以得到楚地百姓的拥护,是因为打出了楚国项燕的旗号,当时楚国王室在楚人心中还有巨大的影响力,人们也没有忘记楚国,所以才踊跃来投。现在陈胜自己称王,绝口不提恢复楚国的名号,这就让自己的私心与野心逐渐地暴露出来,人们对陈胜的动机也开始怀疑,以至于有识之士开始自寻出路。
这种现状那位儒家弟子孔鲋其实看得非常清楚,他也多次向陈胜谏言,希望他能广开言路,察纳雅言,最主要的是希望陈胜自己能振作起来,恢复以前生龙活虎的模样,让张楚政权深入人心。
孔鲋在始皇帝嬴政首次东巡,尊崇儒家时曾被封为“文通君”,他这一进言,陈胜还不觉怎样,朱房和胡武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孔鲋是在影射他们,因此在陈胜面前百般诋毁这位儒家大儒,其中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说孔鲋既已投靠张楚政权,偏偏还在外人面前经常炫耀大秦国赐给他的“文通君”的称号。
陈胜觉得朱房和胡武说的很有道理,你一方面用大秦国的名号,一方面在我这做事,这分明是两头讨好。有了这样的想法,陈胜就开始疏远孔鲋了。
孔鲋感觉到了陈胜对自己态度的变化,但他并没有想太多,因为他从心底很感念陈胜能够真正的尊重他,所以他对陈胜还真是一心一意,忠心耿耿。考虑到陈胜手下那些官员尽是些无能之辈,孔鲋向陈胜推荐了儒家另一位大儒,就是那位在骊山温谷被项羽救下来的叔孙通。
孔鲋只是知道叔孙通在嬴政焚书坑儒的行动中幸存下来,却不知道此时他已经投靠了项羽。接到孔鲋的邀请后,叔孙通就把这件事对项梁、项羽讲了。此时陈胜声威正盛,已经引起了项梁的注意,他与项羽一商量,就派叔孙通来了,想亲眼看看这陈胜到底如何。按照项梁的本意,如果陈胜真是人中豪杰,项氏一族如果在江东起兵,是可以与陈胜联合的。
叔孙通受命来到陈县见到了同门师兄弟孔鲋,并通过孔鲋见到了陈胜和他的文武百官。陈胜对叔孙通倒是很客气,想给他官做,叔孙通用刚到陈县还不熟悉为借口给推脱了。他在陈县四处查看,暗地里观察张楚政权的这些人,如此过了半个月,他也没对陈胜打招呼,卷起铺盖走人了。
孔鲋当然知道叔孙通要走,他还想亲自挽留一下,但叔孙通只说了一句话,“竖子不足成事,文通君慎之。”说完就走了。
还有一件事,陈胜在陈县称王后,消息传到了他的家乡阳城,他的一个同乡就听说了,特意从登封阳城老家来陈县找他。这个人早先是和陈胜、庄贾一起给地主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