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历史上不知名的名家弟子的警告还真起了作用,张耳、陈余由此知道,在燕赵之地还有无数的能人异士,只是他们默默无闻,没有抛头露面而已。从此后,张耳、陈余收起了他们的野心,不敢再打自立为王的主意。
武臣还不错,第二天酒醒后还想着要封赏救他回来的那位恩公。张耳、陈余把那位士卒留下的书简呈给了武臣,告诉他,这位士卒其实是位高士,只不过以普通士卒的身份掩饰自己罢了,从他留下的书简来看,他其实是名家弟子,属于公孙龙那一支。
武臣本身是农家弟子,自然知晓天下各家弟子的来历,他听完张耳、陈余的话不禁点点头,说我听说过,那名家公孙龙是赵国人,曾经在平原君赵胜门下做门客,极擅论辩之道,是天下间的名士,这士卒是他的弟子应该不会错了,否则他又怎能说动燕国领军之将,主动把我放回来呢。可惜这样的高人总是如神龙一般见首不见尾,如果他能为我做事,我又何愁大事不成。
武臣与张耳、陈余一商量,既然燕国有了充足的准备,再呆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何况自己又被人家给捉过,实在是没什么脸面,于是就带兵返回邯郸。
应该说这一次武臣的脸丢的不小,他自己也很郁闷,一路之上也是闷闷不乐。但事情的变化往往出人意料,就像老子说的那样“福祸相倚”,武臣回到邯郸,还在为自己失手被擒一事耿耿于怀,眨眼之间就传来了两件好消息。一是张耳推荐的张黡和他的副将陈泽成功夺取了上党;二是奉命攻取常山的李良也传来了捷报。
武臣听到消息后大喜,这两处皆是原来赵国的军事要地,现在重新被自己控制,赵国的安全可以说就有了保障。上党原来属于韩国的国土,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就是因为上党爆发的。那一年秦国攻韩,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的联络,威逼韩国割让上党给秦国。韩国国君当时答应了,但命令传到上党郡的时候,当地守将拒不执行。这位守将用今天的话说搞了一次全民公投,要上党百姓自己选,是想并入秦国,还是想并入赵国。公投的结果是大家都愿意成为赵国人,而不愿意成为秦国人,于是这位守将就给当时的赵孝成王写了一封信,意思就是韩国不要我们了,我们上党的百姓自愿并入赵国,成为您的子民,希望您能接纳我们。与这封信一同送给赵王的,还有上党一地的土地田册。
赵孝成王一看大喜,人家都把土地田册拿来了,说明是真心想要归于我赵国,上党一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秦国东出,燕国南下,韩国西进的要道,有了它赵国用兵就有了很多的选择。于是赵孝成王就与众大臣商议,上党这个地方到底要不要。商议的结果有两派意见,一是不能要,如果要了势必要与秦军开战;另一派是应该要,就算你畏惧秦军不要上党,日后也难保证秦军不会依托上党来攻赵国,到时更难抵御。最后要的意见占了上风,赵国接受了上党,秦国大怒,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开打了。
赵国为什么要冒着风险取下上党呢?主要还是与赵国的地理位置有关系。赵国的国都在邯郸,属于现在的华北平原,他的西面就是有名的太行山脉。太行山虽然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将秦国、韩国与赵国隔开,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确巧夺天工,他在分隔两地的同时又给太行山留下了几个井陉口作为沟通太行山两侧的通道。可以说太行山就是赵国的咽喉要道,如果敌人通过井陉口翻越太行山,面对的就是平原千里的赵国,整个赵国处在无险可守的尴尬境地。尽管赵国弓马之强冠绝天下,可总在自己家门口打仗也不是办法,毕竟御敌于国门之外才是上策。
上党一地就在太行山的西面,他本身就控制三个井陉口,可以说控制了上党,就保障了赵国邯郸的安全,因此赵国才会不顾后果,拼着与秦国开战的危险也要取下上党。现在武臣听说上党一地失而复得,赵国的安全得到了保障,他怎能不高兴呢。
常山一地也是战略要地,它连接代地可以直通燕国,作为防御匈奴的前哨,代地承担着太多的重任,昔日赵国名将李牧就曾在代地驻守十余年。但是光有代地不行,还要有一个后方给代地强有力的支援,这就是常山。有了常山,匈奴的威胁减轻,对燕国的威胁增大,更主要的可以获取北地的马匹,保障赵国的骑兵始终冠绝天下。在秦国大将蒙恬沟通修建了长城后,常山还有了另外一种用途,就是可以利用长城的通道,进逼秦国的九原郡。
武臣得到李良的捷报大喜,他当即派使臣到常山重赏了李良,然后要他适当休整后领兵南下,兵取太原。
太原在太行山的西面,原来属于韩国,当时已经属于秦国。由于韩国与秦国距离最近,所以对韩地秦国一直是重兵驻防,因此不管山东各国怎么闹,原来韩国的地盘始终没有动静。现在武臣让李良取太原,毫无疑问就是向秦军主动开战了。
李良接到了赏赐,同时也接到了进兵的命令。他在常山休整了一番,然后领兵马就南下了。
驻守太原的秦军将领闻讯大惊,当即调动兵马封锁了井陉口,然后向驻守雍丘的李由求救。李由得到禀报也很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