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雄风起云涌,各路豪强竞相角逐,正在各路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候,唯有沛公刘邦还呆在沛县按兵不动。&40;&29378;&95;&20154;&95;&23567;&95;&35828;&95;&32593;&45;&119;&119;&119;&46;&120;&105;&97;&111;&115;&104;&117;&111;&46;&107;&114;&41;不是他不想动,实在是机缘不巧,就在他取下沛县,在萧何、曹参、夏侯婴等一般朋友、兄弟的拥护下自立为沛公不久,他的母亲刘媪亡故了。
母亲年岁大了,生老病死也是自然现象,这些都无可厚非,按理说也不应该影响刘邦的反秦大计。问题是刘邦所控制的地域不好,换做是别的地方,母亲死了下葬就是了,可现在不行,因为刘邦控制的沛县正是他的家乡。在沛县,父母亡故是大事,按照当地的风俗,作为子女一定要为长辈守孝的,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孝。刘邦一来还算孝顺,毕竟自己年轻时游手好闲,不做正事,没少让父母操心。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也让刘邦不得不尽孝,那就是民心。
沛县父老、豪强推举刘邦自立为沛公,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刘邦心里知道,这就是造反,一旦失败是要掉脑袋的。要想保住自己的这颗人头,那就只能成功而不能失败。怎么才能成功呀,自然要招募军士,扩大地盘,击败各路强敌呀。沛县东边,齐国已经复立,田儋当然不想局限在齐国一个地方而要西进;沛县西面,魏国周市早就虎视眈眈,想要吞并沛县,光复魏国全部土地;沛县西北,赵国武臣既然拿下了常山和上党,河间之地他也是志在必得。燕国离得稍远,暂时还看不出意图,可谁又能保证那位燕王韩广不想领兵南下呢。最主要的是,听说陈胜已经兵败被杀了,这样一来,那位自出关以来从未败过的章邯一定会掉头转向,兵取魏地,自己这点力量能挡得住吗。
为了保住自己,刘邦在沛县招募了三千沛县子弟,可沛县父老越是支持他,他就越不敢轻举妄动,要是让乡亲父老觉得自己是一个对父母不孝的人,这些士卒说不定就会一哄而散,离自己而去,因此刘邦决定,不管怎样,都要为母亲守孝,这就是刘邦看起来不思进取,按兵不动的原因。
看着赵国武臣取下常山、上党,听说齐国田氏兄弟复立齐国,刘邦心里也很焦急,恨不得像这些人一样,也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地盘。但现实摆在这里,为亡母守孝是第一等的大事,只有先把这件事做好,方能赢得沛县百姓的心。
刘邦着急,他手下那一般文臣武将也很着急。事实摆在这里,如果不趁章邯打过来之前尽可能的扩大地盘,仅凭沛县一地,万万抵挡不住秦军,因为你没有了战略纵深,也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樊哙仗着自己是刘邦的连襟,私下里想要劝说刘邦几句,不想被刘邦骂个狗血喷头,“你个屠狗的匹夫,敢情不是你妈死了,你在我这大放阙词,你想立功请赏,要我背负不孝的骂名是不是。你赶快给我滚出去,滚得越远越好,别让我再看见你。”
樊哙抱头鼠窜的跑出刘邦府邸,把事情跟萧何、曹参、卢绾等一说,大家都泄了气。他们心里也清楚,刘邦是不敢违背民俗,一旦背负不孝的骂名,再想在沛县立足恐怕就很难了。可天下局势风云变幻,你不奋发进取,别人可不等你,一旦天下大事格局初定,再想翻身恐怕就很难了。众人在一起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好的主意。樊哙、卢绾等都是粗人,自然没有什么计谋;萧何、曹参不过是沛县的小吏,也没有很多的见识,因此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到最后还是相互摇头叹气。
事情总不能就这样憋着,最后萧何出个主意,他告诉樊哙,说你去劝刘邦,刘邦当然不会听你的,莫不如你去找你的大姨姐吕雉,让她吹吹枕头风,或许刘邦想法就会改变。
樊哙一听连呼妙计,他当即就来找吕雉。樊哙的夫人是吕雉的亲妹妹,更要的是姐妹二人关系还很好,因此吕雉听说樊哙来了,当即就让他进来了。
樊哙也不客气,见到吕雉就把大家的担忧讲了,而且加入了天下大势的分析。分析天下大势樊哙自然不懂,这些都是萧何教他的。尽管樊哙说的磕磕绊绊,吕雉也知道这些定然不是樊哙的想法,但她还是听出来了大家的意思,而且在她的内心里也赞成大家的想法,毕竟困守一地能有多大的作为。
吕雉想了一想,他告诉樊哙,刘邦现在心里也很苦闷,他也想出兵四处掠地,但碍于伦理风俗,现在是不敢出兵,就算我去劝说他,恐怕也没有用。
樊哙一听傻了眼,如果连吕雉都没办法,其他人就更行不通了。由于是刘邦的亲戚,因此樊哙对刘邦家里的事多少还是知道一点的。刘邦虽为泗水亭长,严格说起来其实并不算秦国的正式官员,因此并没有俸禄,只是依靠收缴税赋时截留部分差额生活。刘邦的岳丈吕公是沛县大户,家财千万,但吕雉成亲后坚决不要娘家一文钱,只是依靠自己的辛劳过活,因此吕公也没有接济过刘邦。岳丈家指望不上,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