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是章邯前突的屯粮之所,驻防的秦军有五千人。&29378;&20154;&23567;&35828;&65306;&109;&46;&120;&105;&97;&111;&115;&104;&117;&111;&46;&107;&114;随着章邯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秦军的作战范围也越来越大,三川郡的敖仓已经不能满足秦军作战需要了。古时交通运输不是很便利,尽管嬴政在位时修建了几条驰道,但随着秦军战线的拉长,粮草周转问题还是成为秦军的软肋。正是考虑到这一点,章邯选择了襄城作为秦军前线作战的粮草周转地,从三川郡的敖仓过来的粮食先到襄城,再由襄城周转到各处秦军军营。章邯最初选择襄城,是为了跟陈胜做决战做准备的,因为襄城地处颍川郡,距离陈县不远,章邯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没想到自己进军顺利,很轻动的击败了陈胜部将邓说、伍徐等余部,最后甚至连陈胜都被自己杀了。随着战事由颍川郡逐渐向砀郡、泗水郡、东郡推进,襄城就成了秦军的后方基地。
项羽之所以不选择全部骑兵都从城门进城,一是城门狭小,五百骑兵一下子不能全部进来,如此一来前面的士卒势必要固守城门,为后面的创造条件,如此一来就失去了骑兵的优势。秦军人数众多,如果陷入遭遇战,乌家骑兵再厉害也不是对手。舍马匹而攻城也不是上策,但至少会有周旋的余地,何况有自己在城中搅乱局势,可以间接支援攻城的士卒。论单兵作战能力,乌家骑士要远远强于秦军,因此项羽宁肯舍弃小部分伤亡,也希望尽快全部入城,成功焚烧秦军粮草。
果然,项羽带队突袭城门成功吸引了秦军的视线,驻守襄城的秦军在领军之将的指挥下大部分都靠拢了过来,想要歼灭这支入城的队伍。项羽遥望城头,已经看见站在高处指挥的秦军领军将,从其身上的甲胄来看,应该是一名都尉。项羽马踏连营,霸王枪到处秦军非死即伤,他知道事情紧急,若不能有效支援城外的将士,桓楚、虞子期等一定会遇到麻烦,因此他一指远处连绵成堆的粮垛高声呼喊,“韩信,我攻城楼,你带人去焚烧粮食。”
韩信手中长矛戳倒了两名秦军,他也知道此时不是谦让的时刻,答应一声,带着进城的骑士向粮仓冲去。
在会稽郡时项羽就曾模仿父亲项少龙,从乌家战士中精选了二十七名勇士,这些人无论行动坐卧与项羽是寸步不离,今天,项羽也把他们带了过来。项羽之所以要韩信做他的执戟郎,不是后人所想的不重用韩信,恰恰相反,是非常看重韩信的表现。韩信的职责就是跟随项羽,同时负责这一支最精锐的卫队。
现在韩信去焚烧粮草,项羽也担心看守粮仓的秦军众多对韩信不利,因此他一挥手,让进城的一百勇士全部跟随韩信前往,自己只带着这二十七人向秦军展开了冲锋。
此时的项羽已经二十四岁了,正是血气方刚之时,否则也不能在涂山之巅力能扛鼎,成功的让桓楚、钟离眛等猛将信服。项羽健马如飞,乌锥马也已不是当年项少龙初看时的青涩模样,而是来到了战马最佳的黄金年龄,它一声长嘶,宛如虎啸龙吟,撒开四蹄,竟奔对面的秦军冲去。
城内的秦军没想过交战,因此他们都是步卒,并没有骑兵上前干扰项羽。此时项羽身后的二十七勇士率先发难,他们左手擎“诸葛连弩”,右手持短矛,第一排羽箭配合项羽的攻势直接放倒了最前面的秦军。“诸葛连弩”的优势就在于能够连续的发射,在短时间形成强大的进攻火力,进而压制住敌军的反扑。“诸葛连弩”每次可连续发射三箭,二十七人就是八十一支羽箭,加上他们是骑兵,利用战马的冲刺和手中的短矛,一瞬间又可刺杀二十多名秦军,因此他们第一次冲锋就放倒了一百多人。
这种冲击效果太可怕了,所谓“兵要过百,黑压一片;兵要到千,无际无边;士卒上万,彻底连天”,那时作战一百士卒已经不少了,大兵团作战,每次的伤亡也不过千余众之多,否则人不就早早打没了。一众秦军哪见过这种场景,眨眼之间一百多人毙命疆场,而敌人不过刚刚冲锋,这也是当初在陈县城外章平初遇项羽被伏击时害怕的原因。
项羽纵马前行,霸王枪一扫就鲜血四溅,血花翻飞处大片的秦军倒下,一个冲锋就来到了襄城城下的马道前。马道是城下之人通往城楼的必经之路,它呈斜坡壮,方便士卒等城守御。为了方便行军,马道宽度一般都在一丈二左右,如果是重要的城池,例如一国的都城或是类似于荥阳这样的城池,马道宽度有可能达到一丈五,甚至于两丈,足可让马匹轻松登城。
项羽一带缰绳,乌锥马马通灵性,一个旋身竟冲上了马道。城头上指挥作战的那名都尉眼看自己士卒成片倒下,竟然挡不住敌军的冲锋,他震惊之余也感到这支队伍的可怕。
此时城外的桓楚、虞子期已经和四百骑士冲到城下,他们弃马落地,快速跑到城墙的墙根,伸手就解下腰间的挠钩套索,转动几圈,带着惯性就飞上城头,直接钩住了城墙的垛口。这些士卒弃掉短矛,挠身而上,顺着城墙就爬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