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梁很客气,告诉刘邦不要把此次失利放在心上,胜败兵家常事,何况馀樊君虽然英勇,但在军事行动上也确实犯了错误,这不能怪你。
两个人客气了几句,魏国使臣就来到帐中,把装有景驹首级的木匣呈给项梁。项梁很高兴,景驹一死,意味着秦嘉集团已经彻底覆灭,从此后再也没有人跟自己争夺谁能代表大楚的资格了,自己以后的行事完全可以名正言顺了。
见项梁高兴,魏国使臣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希望楚国能够出兵协助魏国共同抵御秦军。项梁一问才知道,原来魏王魏咎和相国周市已经被围在临济有两个多月了,若不是仗着粮草充足,恐怕早已经支持不住了。
项梁问魏国使臣,说我听说齐王田儋已经领兵去援助魏国了,你们怎么还到我这来。使臣毕恭毕敬地回答,说秦军势大,齐王田儋虽然领兵到了临济城下,但一时之间也不能使魏国脱困,我家相国周市为表心意,这才斩景驹首级献与将军麾下,希望能能伸出援手,派兵相助。
项梁点点头,说当时我收到魏国的求援信了,打听到章邯带兵到了雒水,于是派兵到那与章邯对峙。我当时想的是只要能拖住章邯,有齐、魏联军,临济之危应该可解,没想到预期目标未能达到,是我考虑的简单了。
对于项梁来说,目前最大的事情便是拥立熊心成为楚王,以此号令天下,魏国的事自然暂且放在一边。公元前208年7月,项梁在胡陵拥立熊心成为楚王,楚国再一次复国。定尊号时宋义提出,在楚国臣民的记忆中,楚国最英明的王就是楚怀王了,他的儿子顷襄王、孙子考烈王以及四个曾孙辈的楚王都不如他,有鉴于此,我们复立楚国,莫不如就以“怀王”为名,这样可以引起楚国军民的认同感。项梁、范增等认为宋义这个提议不错,于是决定让熊心为楚王,对外依然号称“楚怀王”。
刘邦也算是一方诸侯,莅临盛会自然感到高兴。魏国现在有求于楚国,魏国使臣自然也不能从中作梗,两路诸侯的到场也算是给楚国复立的盛典增添了光彩,大家是皆大欢喜。
按照程序和套路,接下来就该是楚怀王的表演了,他要大封文武,犒赏三军,大赦天下。按理说这熊心活了大半辈子,也算是从富贵到贫苦都经历过一遭的人了,自然能对当前的形势看得很透彻,也应该想到自己能有今天完全是项梁的功劳,项梁尊他为楚王,不过是在众人面前摆个幌子罢了,实际上还是项梁说的算。但或许是项梁的高姿态迷惑了熊心,让他误以为项梁是真心实意的拥护他,也或许是这熊心本身就老于世故,不愿甘居人下成为傀儡,他想要成为真正的王,因此在建立领导核心时,有意无意的把权力做了如下分配。
楚怀王熊心封陈婴为楚国上柱国,食邑五个县。上柱国在楚国职位很高,仅次于宋义曾经担任过的令尹一职,相当于副丞相兼军委副主席,是军政大权一把抓的人物。熊心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看中了陈婴手下有两万多的兵马可以利用。不过熊心没想到的是,陈婴一直以来都恪守母亲的教诲,与项梁见面以后,就把实际的兵权交出去了。
熊心封项梁为武信君,虽没有官职,但掌握着楚国的全部军队。这很正常,毕竟自己是项梁叔侄拥立起来的,绝大部分兵马也是人家的,你不让项梁掌兵,废了你是分分钟的事。
英布作为楚军中能征善战的猛将,被楚怀王赐予“当阳君”的称号。从项梁、英布两人的称号可以看出,两人并不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而是身份平行的革命同事,熊心这么做,也无非是看重英布背后南方的吴芮势力。
项梁内心对楚怀王的安排很不满意。陈婴能理解,毕竟人家把兵权给了自己,怎么安排都不过分。但英布不同,按照项梁的想法,他是想通过楚怀王的分封,明确自己与英布的关系,最好是把英布的军权给要过来,这样可以形成统一的军事领导层,现在楚怀王这么做,无疑是项梁所不愿看到的。
项梁尽管对熊心不满,但也没有说什么,毕竟现在还是要以抗秦大业为主。楚国既已复立,定都就是大事了,此时陈平提出,楚国的都城应该设在距离秦军比较远的地方。原因只有一个,陈胜血淋淋的经验教训一定要借鉴,他把都城设置在淮阳郡的陈县,结果秦军一出关就触手可及,一路南下的结果就是陈胜连个战略缓冲的余地都没有,陈县很快被秦军攻破,陈胜也跟着遇害。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更不是端茶送水,它是一个集团推翻另一个集团,是暴动,会流血,会死很多人,因此盲目的乐观主义会害死人的。陈平的一番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当然,聪明的项梁从中也体会到陈平的另外一层意思,军事斗争跟你楚怀王没有半毛钱关系,你还是离我远远的,安稳过你的日子去吧。
项梁颇有深意的看了陈平一眼,对陈平的提议大力支持。经过众人商议,最后决定,把楚国的都城设在了东海郡的盱台县。都城已定,身为楚王的熊心自然就要到都城去住。有了王,陪同的臣子也不能少,项梁一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