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梁明白过来了,他哈哈一笑,“先生果是高明,让我茅塞顿开,那公子成奔波二十余年依然一事无成,想来也不是什么有能力之人,偏偏张良还说他是诸公子中最贤德的人,如此看来,其余公子更不足一论,难怪韩国先亡。既然如此,我就如张良所愿,同意公子成复立韩国,让他当这个韩王。我也想看看这公子成能在韩地搞出什么名堂来。”
陈平告辞出帐,刚回到自己的住所,张良就找了过来。陈平笑着把张良让到里面,“我就知道兄台一定会来的。”
张良也不客气,而是单刀直入,“项梁智谋之士,我通过项伯找他想要韩国复立,想来他一定会考虑,但他考虑的重点定然是我为什么这么做,我想项梁如果犹豫不决,就一定会找你计议的。”
陈平笑了笑,“兄台又何以知道,武信君一定会找我商议呢?”
张良也笑了,“陈兄何必考我,日间楚王熊心分封诸将,很明显是想利用陈婴、英布手中的军权制衡项梁,是兄长你提出建都盱台,让那楚王远远离开,才缓解了项梁的压力。项梁是聪明人,你暗中帮他我想他应该明白,有此功劳,项梁必视你为心腹,遇事又怎会不找你商议呢。”
二人都是绝顶的聪明,一个出身道家,一个师承鬼谷,彼此一看就不言而喻了,有些话哪用多说。陈平告诉张良,说我刚从项梁那回来,他已经答应立公子成为韩王,兄台你为司徒,想来明日就会公布,到时你就可以走了。说到这陈平看着张良,“兄台是跟随沛公刘邦来的,何以复立韩国不找沛公,而来找武信君呢?”
张良苦笑,“陈胜首举义旗,大楚是天下共主,这是人神共知的事情。而今楚王复立,沛公身为诸侯名义上也得听楚王调遣,就相当于听项梁之命。我若找沛公,一来他实力弱小不足以帮我,二来就算韩国复立,我还需听命于沛公,如此一来岂不是人下之人。现在我找项梁,如果公子成复立韩国成事,我为司徒就也是一方诸侯,那么与沛公之间就是平起平坐了,我想其间的道理陈兄应该明了。”
毫无疑问,张良之所以一心要复立韩国,为的就是自己的私心,他要向他的祖父、父亲一样,成为韩国的卿相。不过这番话也是实话,因此陈平听完并不以为意,反而放了心。
“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这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想法,张良这么做也无可厚非,何况现在的刘邦对张良并不像是史书上记载的那样恩宠有加。打仗时,刘邦让张良仅有的那点兵力当炮灰;逃跑时,刘邦没打算告诉张良;封赏时,张良只是一个厩官,就是养马的,你以为张良看不出来,刘邦对自己并不是很信任。至于史上记载的张良论述《素书》,刘邦身边文武皆不懂,只有刘邦自己欣赏的事其实想想也很正常,人家都有自己的事,没必要听你在那胡说,但刘邦不同,张良在刘邦身边只有自己一个人,没有其他朋友,刘邦再不表现出一点样子,张良或许早就跑了。
张良内心是挣扎的,越是在自己不顺的时候,他就越是想起博浪沙惨死的朱炯,这件事已经成为一根刺,时不时地刺痛他的心。
第二天,项梁召集文武议事,提出复立韩国的想法。陈平当即起身表示同意,说现在五国复立,独缺韩国,如果我们不提早下手,他国势必也会帮助韩国复立,到时候我们失一屏障而多一对手,这是智者绝不会做的事。此外,陈平还提出,韩地地处颍川军和三川郡,现在来看深入秦军腹地,如果那里出现对我们有利的事,势必会牵制秦军的行动,对我们自己也有很大的好处,所以君上的提议是良谋妙计。
陈平这一拔高,其他人不好再说什么了。一旁的刘邦看着陈平若有所思,看来是想到了什么。果然,项梁开口了。他告诉众人,说我已经暗地里查访了,韩国诸公子中唯“横阳君”公子成矢志不忘复国,二十余年一直奔走不停,像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帮他,至少应该给他一次机会。我听说沛公身边的张良先生就是韩国人,而且一门英烈,五世为韩国卿相,我想请张良先生去辅佐公子成,帮他复立韩国,不知沛公和张良先生意下如何。
很明显,这是让二人表态了。张良是刘邦属下,刘邦没开口之前他当然不会开口。刘邦起身施礼,君上之谋是为了反秦大业,刘邦怎敢不从命。
项梁笑了,目光看向张良,“沛公已然应允,但不知先生何意。”
“臣肝脑涂地,万死不辞。”张良赶忙表态。
项梁很满意二人的态度,既然当事人都同意了,那就没什么话好讲了。项梁当着众人的面立公子成为韩王,因为公子成现在不这里,就由张良代为通知。项梁又给了张良一千兵马,让他回去找公子成,一起在韩地起事。
张良谢过,转身出帐而去。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