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襄子家臣张孟谈策反了韩康子与魏桓子,三家联手消灭了智氏。&29378;&20154;&23567;&35828;&65306;&109;&46;&120;&105;&97;&111;&115;&104;&117;&111;&46;&107;&114;为斩草除根,三家尽屠智氏二百余口人,并将智氏的土地进行了瓜分。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赵魏韩三家也揭开了面纱,不在羞羞答答。公元前403年,三家各派使臣到周室,希望周威烈王能够正式承认三家的地位。
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不行,赵魏韩三家兵马众多,家臣无数,被山带河,实力已经远超一般的诸侯国了,就算你不承认也改变不了事实了,于是周威烈王做个顺水人情,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
周王室当时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如今得到周王室的承认,三家高兴的同时也不客气,直接就把晋国剩余的土地给瓜分了,史称“三家分晋。”
打败智氏的时候,赵氏出力最多,因此三家分晋时,赵氏获利也最多,魏、韩得到的则相对少一点。赵氏得到了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并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有邯郸、中牟。魏氏与韩氏分布在赵氏的两边,魏氏偏西,韩氏偏东。赵氏占有的原智氏的土地正好压在魏氏的脑门上,魏氏很压抑。魏国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北边是强大的赵国,东边是新兴的韩国,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拉锯争夺的陕地(今河南三门峡渑池、陕县和灵宝地区)。魏国被紧紧地裹在晋西南一隅,虽然在东面还有几块土地,但都很不巩固,难以建成战略基地。魏国的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东部是王屋山,黄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国的西部和南部。这样的地势,易守难攻,但也容易被压迫封锁。魏文侯继承了祖父的基业,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强,保证不被列强吃掉,然后是打破封锁,向外发展。
魏文侯是最早实施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李悝、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吴起等为将,训练士卒,闻名天下的魏武卒就是吴起一手创立的。魏国著名的一战就是吴起指挥的西河战役,魏武卒五万人,居然将秦军五十万追的满地乱跑,完全不是后来的秦军无敌的局面。西河战役胜利后,魏文侯请出儒家大儒子夏坐镇西河讲学。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但比孔子小了足足有四十四岁,魏文侯请他出山的时候,子夏已经百岁高龄并且双眼失明。但魏文侯要的是子夏的影响力,于是他亲自拜子夏为师,这可是给了子夏莫大的荣誉。儒家认为,给国君做老师是儒生的最高荣誉,即所谓的“帝王师”,子夏是第一个享有这个荣誉的大儒,他的老师孔子在生前也没有享受过如此尊高的荣誉。这一下子子夏没有办法拒绝了,于是他带领弟子齐人公羊高、鲁人谷梁赤、魏人段干木和田子方等来到西河,开始传道授业,开创了儒家西河一派,同时也帮助魏国成为文化大国。从此后魏国将秦国压制在洛水以西长达八十年,使秦国不得与中原交通,而魏国则独擅关东地利之便。魏文侯利用地理上的垄断地位控制秦国同中原的交流,从中攫取暴利,秦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魏国却越来富有。解决了魏国人多地少的问题后,魏文侯采用卫人李悝的策略,推行尽地利之教的精耕细作原则,综合利用魏国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国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为了平衡粮价,李悝还实行了“平籴法”。所谓的“平籴法”,就是在丰年的时候,国家根据市场情况,采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使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在灾年的时候,政府把国家粮仓储存的粮食以适当的价格卖给市民,使市民不致买不起粮食而流离失所。今天施行的国家收储量政策,其实就来自于当年的“平籴法”。办法施行后,魏国很好的平衡了农民与市民的利益,国家储备的粮食也越来越多,国家抵抗灾年的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稳定,国民安居乐业。
为了治理国家,李悝还著有《法经》六篇,来规范魏人的行为。三家分晋前的晋国是一个有着法治传统的国家,国民对依法办事都很拥护。李悝主持制定的这套成文法在魏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君、贵族和官员在实行政事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国家的法律。由于魏文侯的带头遵守,李悝主持制定的这套法律得到了很好地实施,这套法律后来也被秦献公、秦孝公和商鞅所采用。《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地主阶级的法典,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魏国强盛后国家也有充足的资源保证魏武卒的利益,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魏军开始了征战。
魏军首先灭了中山国,把它给了赵国,换取的是压在魏国头上的原来智氏的那块土地。其后魏军向南跨过黄河,攻打了宋国,接着与韩国、赵国联手大败齐国,并侵占了卫国几块土地。魏军随后又与楚国发生冲突,连续击败楚国,终于成为中原的霸主。魏文侯奠定了魏国百年强盛的基业,他死后其子继位,就是魏武候,再后孙子魏罃继位,就是魏惠王,围魏救赵的故事就发生在魏惠王身上。
魏惠王时代,魏国依然很强大,当时的卫国就是魏国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