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濮阳两次交战,尽管表面上楚军接连取胜,但是由于是主动撤退,因此章邯的元气未伤。&29378;&20154;&23567;&35828;&65306;&109;&46;&120;&105;&97;&111;&115;&104;&117;&111;&46;&107;&114;另外,章邯又传下军令,让各地的秦军均抽出部分人马向濮阳增援,秦军再一次恢复了底气。
七国征战,秦灭六国,除了人才上的优势之外,大秦强大的国家体制铸就的战争机制是秦国得以最后成功的根本所在。关中平原为秦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这就让秦军具备了连续发动战争的能力。以军功为主的进爵制也让普通农民看到改变命运的机会,愿意投入到战争当中,通过战争这种方式改变自己的生活,因此秦军的兵源也得到了保障。二者的结合让大秦具备了恐怖的战争动员力,这是东方六国当时完全不具备的条件,也是他们失败的根源。
昔日长平一战,为什么赵孝成王临阵换将,用进攻型的赵括替代防御型的廉颇,不是因为廉颇固守不战,而是因为赵国打不起一场长时间的消耗战争。赵国将士的弓马冠绝天下,骑兵队伍注定是以进攻为主的,廉颇的策略自然不能有效发挥赵军的优势。而决战的地点长平又在太行山以西,赵军支援前线的路径只有太行山上有限的几条井陉通道,短时间小规模的战役还可以,以国力做支撑的大规模战役赵国耗不起,如果能以进攻解决问题,赵国又怎会不去执行呢,这才是用赵括换廉颇的最终原因。
现在章邯又玩起这一招,他北依黄河,南凿大沟,引黄河水环绕城池,以此阻挡楚军的进攻,同时派出小股部队,频繁骚扰楚军的阵营。
刘邦几次尝试主动进攻,都被章邯给打了回来。章邯用事实证明,需要进攻时它可以击溃陈胜的百万之众,一夜杀了齐王与魏相,需要防守时他也是这个时代的强者!
项羽带的主要都是骑兵,他善于突袭,攻城非其所长。就算乌家弟子身上有挠钩套索必要时可以攻城,但项羽也不希望他们在此无谓的牺牲。另外项羽也看出来了,刘邦手下众将对自己的到来很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是来抢功的。项羽对这些人是不屑一顾,因此也没争辩,只是用某种消极的方式看待刘邦部下的进攻。
这一边没有曹参在身边,刘邦一时间也感到没有主心骨,他见章邯防守严密,也就停下了进攻的脚步。
过了几日,项梁和宋义从东阿赶了过来,听完了刘邦和项羽的汇报,项梁不禁皱了皱眉。论地盘,现在是秦军占领的地区多;论兵力数量,也是秦军的优势大;论后勤支援,同样是秦军的储备足。项羽血洗了襄城,固然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不要忘记,那只是秦军的一个中转站,而不是大本营。秦军的大本营在敖仓,经过嬴政的精心谋划,那里储备的粮食足够支付秦军两年,完全打得起一场大规模的消耗战。至于襄城,秦军只要需要,完全可以另选无数个地方作为新的襄城。
项梁知道这些,当年他是吕不韦的门客,对秦国上层的事知道的很多,也自然知道章邯之所以会这么做,就是想拖垮自己。
范增和陈平都看出了这一点,他们向项梁进言,说现在秦军势大,又转入了防御战,我们一时之间很难再击败他了。如今的局势我们利于急攻,而秦军利于防御,我们切不可跟着他走,而是要另辟蹊径,打乱秦军的部署。
项梁点头称是,说我也有这样的想法,只是一时之间还没想好怎么进军。陈平献策,说魏公子魏豹前些日子不是说他要单独行动,以图恢复魏地吗,我听说魏豹与齐国田荣关系很好,当初魏国与齐国又是联盟的关系,武安君莫不如派一个人到齐国去面见田荣,提醒他不要忘记其兄长田儋惨死的血海深仇,要他领兵出战共同对付秦军,毕竟章邯才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敌人。
项梁觉得陈平的话很有道理,当初你齐国在东阿被秦军围困,眼看就要被亡国了,是我楚军甘冒矢石击败秦军,替你齐国解了围。按理说你齐军应该和我楚军并肩作战,共同追击章邯,结果你跑回国内去了,现在齐国内乱已平,你没什么话讲了吧,应该出兵了。项梁打定主意,准备派一个人到齐国去,问题是谁最合适呢,此时范增提出一个人选,那就是留在营中的宋义。
范增一开口,项梁就明白了他的意图。范增说的没错,宋义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楚怀王熊心在盱台恢复了宋义楚国令尹的身份,如今宋义的职务与项梁是平起平坐,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两个职务一样的人都在军中,下面的将校听谁的命令呢。其二,派宋义出使秦国彰显了楚国对齐国的重视。其三,项梁军中只有宋义没有参加过东阿的战斗,因此与齐相田荣没有嫌隙,便于充当说客。其四,魏豹曾经跑到盱台向楚怀王求救,是宋义帮魏豹调拨了士卒,可以说魏豹欠宋义一个人情。魏豹与田荣交好,现在宋义为使,田荣看在魏豹的面子上,至少也能给宋义几分面子。
项梁派人把宋义请来,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跟宋义讲了。宋义也没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