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熊心很公平,他将项羽和吕臣的兵权一并收回,并向诸将说明,他此举是要亲理楚国军政事务,积极策划伐秦灭秦的总体战略。&29378;&20154;&23567;&35828;&65306;&109;&46;&120;&105;&97;&111;&115;&104;&117;&111;&46;&107;&114;为了向天下人表明楚军无所畏惧的勇气以及与秦军血战到底的决心,楚王熊心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都城由东海郡的眙台迁移到了更加靠近秦军的西北方的彭城。
吕臣当即表示:为了楚国的长远发展,他愿意让楚怀王接手自己的队伍,并甘愿成为一名马前卒,为楚国披坚执锐。
项羽还能说什么,他一切的光环都来自于乌家堡,来自于项梁,现在项梁已经战死,乌家堡只有他一个人在外面,若论疆场对决,他和他的部下放眼天下谁都不惧,但现在是政治斗争,不是武力就能够解决的,项羽没有资本与熊心较量,那就只好隐忍了。
对于吕臣和项羽的态度,楚王熊心还是很满意的。其实在熊心的心中,他也不是故意针对项羽,而是有他自己的全盘考虑。项羽太年轻了,他只有二十四岁,这样的年纪在熊心看来非常不靠谱,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历练才行,如果冒然让他带兵,一旦败给了章邯,楚国怎么办,熊心不敢拿楚国的生死存亡开玩笑。在熊心的心中,项梁之所以让项羽成为刘邦的助手,也是他不敢过于放手的表现。既然项梁都不敢大胆启用项羽,熊心自然更加不会冒险了。
那么项梁为什么要项羽做刘邦的助手呢,真的是因为他觉得项羽年轻需要历练吗?或者说是像宋义分析的那样,项梁希望刘邦与秦军死磕,借此削弱刘邦的势力吗?应该说这两种可能都有一点,但绝不是全部,确切点说连大部分都算不上。项梁起兵的地点在会稽郡,是沿海的吴越地区,秦军的统治力量相对薄弱。受乌家堡的影响,江东地区的富商大户都很支持项氏一族,加上钟离昧等原有秦将的鼎力相助,陈胜部将召平留下的队伍,英布的加盟以及站败秦嘉所获得的红利,项梁的势力发展得非常快速,军队规模很快就达到了将近十万。项梁如果想锻炼项羽的军事能力和作战水平,让项羽多一些带兵的机会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让他去做刘邦的助手。刘邦出身于大秦最底层官吏,不过一泗水亭长,他自从沛县起兵也算颠沛流离,奋斗了几个月军队还不足一万人,项羽做刘邦的副手能学到什么呢。
项羽是乌家堡的少主,父亲是项少龙,那是什么人,是纵横七国天下无敌的人物,论军事能力曾经一夜间取下赵国边境重镇中牟;曾先败后胜击溃过赵、魏、韩、楚、燕五国联军,复夺秦国门户函谷关;曾率领乌家弟子帮助滇国复国成功;更有在西陵城下连设七伏,大败秦国名将李信,三日三夜间让秦国二十万精锐全军覆没的辉煌。项羽耳濡目染之下就算不能学到项少龙全部的本领,但在项少龙的悉心教导下,想来军事能力也非同凡响,实在没有必要向刘邦学习。
既然项羽不用向刘邦学习如何领兵作战,那么是否向宋义说的,借此削弱刘邦的势力呢。其实也不尽然,如果项梁真想那么做,直接让刘邦自己行动就好了,万一刘邦以主将自居,凡事让项羽先打头阵,项梁岂不是得不偿失了吗。由此可见,上述两个理由不能成为项梁安排项羽做刘邦副手的理由,背后一定另有原因。
具体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毕竟项梁已经死了,但我们分析一下刘邦与项梁之间可能产生交集的地方,或许能为我们解释项梁之所以这么做的良苦用心。刘邦与项梁不是上下级的从属关系,而是结盟的合作关系,对自己的部下都有绝对的话语权与领导权,按理说二人并无交集,但实际上却是有的,那就是在刘邦准备二次攻打丰邑的时候,曾经向项梁借过兵。项梁当时很大度,借给了刘邦兵马五千,五大夫将十人。这可不是简单是的数字就完了,在当时那个年代,能够拉起一支几千人的队伍已经很了不起了。以那位韩王韩成为例,自韩国覆亡后他便在韩地游走,展开了复国运动,结果闹腾了十几年,身边依然什么都没有。还有那位自诩五世为韩国卿相的公子张良,他兄弟患病都不给一分钱医治,散尽家财只为招募士卒复国,结果到头来只有一支几百人的队伍,一战就让刘邦给败光了,若不是项梁给兵三千,韩成拿什么去复国。
由此可见,项梁借给刘邦的五千士卒是一支很有实力的力量,按当时刘邦的条件,相当于其半壁江山。当然,项梁不会将自己的精锐,例如江东起兵的八千子弟借给刘邦,他能借的要么就是秦嘉集团的残兵败将,要么就是收编会稽郡的秦军士卒,要么是陈婴带过来的部下或者是召平留下的那些人,总之都是杂牌军。尽管如此,当刘邦势力逐渐成长起来后,项梁还是想将这些兵马收回来。
直接开口要吗,那样彼此面子上都不好过。不要么,看来刘邦是不愿意还了。倘若项梁有什么风吹草动,刘邦在进军的路上让这些人当炮灰,然后回复项梁说这些兵将全部战死了,你让项梁怎么说。或许正是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