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君英布是不能动的,熊心分得清主次,既然这场斗争中项羽损失最大,那就先从加封项羽开始吧。&29378;&20154;&23567;&35828;&32593;&936;&969;&936;&12290;&120;&105;&97;&111;&115;&104;&117;&111;&65287;&107;&114;对于楚王熊心而言,他并没有过多的把项羽放在眼里,在熊心看来项羽就是一个孩子,自己都有资格做他的祖父了。不过项羽毕竟是项梁的侄子,而且项羽对熊心的做法并没有表露出什么不满的情绪,这一点熊心也是给项羽加分的。如何安置他呢?熊心想了半天,最后决定封项羽为鲁公,领长安候。
鲁公并不是鲁国公,而是鲁县的县守。按照楚国的旧制,一个地方官员是可以称作公的,就好像刘邦是沛公一样。鲁县是薛郡的郡治所在地,而薛郡的大部分土地都是项梁的地盘,现在项羽只得一县之地,可想而知项羽在熊心心中的地位。至于长安候,纯粹是象征意义更大一点,大概是熊心感念项梁的功绩,希望他的后人长久安宁,平平安安,别像项梁那样战死疆场吧。
对于这样的安排,项羽并没有说什么,他只是默默的接受了。
后面的就是吕臣了。熊心对吕臣不薄,封吕臣为司徒,这是三公的位置,地位已经很高了。熊心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很简单,因为吕臣的父亲吕青来到了彭城。或许熊心觉得吕氏父子与自己有旧,自然就是自己的嫡系,因此封赏的也极为恩厚,除了吕臣,他还把吕青封为令尹。
令尹的职位其实就相当于秦国的丞相,而为了分丞相的权利,才有了司徒、司空、司马这三公的职位,现在熊心既封丞相又设三公,就是把丞相的权力给进一步分散了。熊心很懂政治,如果换做旁人,这样的权力设置谁都不会答应。但吕氏父子不会,他们相当于共同承担丞相的职务,父子之间又怎会有纠纷呢。
熊心自认为做的很完美,但他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原来的令尹共敖。原来令尹只有一个,现在可倒好,一下子有了三个,分别是宋义,自己和吕青,这样一来权利又该如何分配呢。宋义是楚国最后的令尹,辅佐过最后一位楚王负刍,在楚国很有影响力。至于吕青这位令尹,由于有儿子吕臣司徒的帮忙,权利一定会大过自己,合着他们都得到了好处,只有自己是被削弱的对象,共敖尽管没说什么,但心中很不痛快。
陈婴的上柱国位置没有变化,宋义还在齐国没有回来,那么剩下的最后一位就是刘邦了。怎么安排刘邦呢,熊心颇费心力,在武信君项梁死后,刘邦俨然成为楚国举足轻重的人物,其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楚国的稳定。首先,刘邦是自立门户的一方诸侯,尽管他尊奉楚王的号令,但熊心明白这种话还是尽量不要信。其次,刘邦有自己的地盘,并且现在控制的区域已经很大了,他随时可以甩手走人。正是这两点,让熊心在使用刘邦的问题上很是头疼。继续重用他,刘邦的势力说不定会越来越大;不用他,谁来牵制项羽、英布这样的势力呢。想来想去,熊心最后还是决定重用刘邦。理由呢只有一点,就是刘邦的公关能力很强,当时楚国君臣上下都对刘邦印象很好,觉得他是位宽厚的长者。
由于刘邦一直以来都在砀郡作战,因此熊心封刘邦为砀郡长,爵位武安侯。楚国的砀郡长其实就相当于秦国的砀郡郡守,按照秦国郡县制的安排,郡守的职位在县守之上,由此可以看出来,此时刘邦的职位已经高过项羽了。再来看看封号,项羽为“长安候”,刘邦为“武安候”看起来都是侯爵之位,但实际意义上却截然不同。
武安,顾名思义,即以武功治世、用威信安邦。利润秦国的战神白起就是武安君,赵国的苏秦、李牧也是武安君,这当中白起与李牧是不世之名将,苏秦更是厉害,他游说六国君主,到后来竟然佩六国相印,一纸合纵书投入函谷关,秦国十五年不敢东出函谷关。
项梁是武信君,现在熊心让刘邦直接跨过“君”这一级,直接封刘邦为武安侯,由此可见熊心对刘邦的重视程度。很明显,熊心这样做就是希望刘邦能够像秦国白起、赵国李牧那样克敌制胜、安邦定国,成为楚国的股肱之臣,辅佐自己诛灭暴秦。
刘邦得到这样的封赏大喜,因为这意味着他被正式纳入到楚国的政权体系之中,由于有了楚国官方认证的官职,刘邦此后出兵就显得名正言顺。
当然,熊心也不是白给你官做,他也需要你付出才行。刘邦受命后即刻返回自己的大本营,为下一阶段的行动做准备。
回到沛县,刘邦手下的将领灌婴求见。这灌婴也是一位猛将,最主要的一点,灌婴十分善于骑兵作战,这是刘邦最为欣赏他的。济阳城一战,刘邦亲眼见到了项羽麾下骑兵的突击能力,这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由此也让他想起了灌婴。刘邦决定,以后作战一定要将灌婴带上。为此,刘邦还找夏侯婴谈过,要他效仿灌婴,改车战为骑战,这样一来车战的一切不利因素都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骑兵的全天候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