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范增究竟与英布、蒲田谈了什么,现在已经无从知晓。&40;&29378;&95;&20154;&95;&23567;&95;&35828;&95;&32593;&45;&119;&119;&119;&46;&120;&105;&97;&111;&115;&104;&117;&111;&46;&107;&114;&41;但我们猜测,也一定是先回顾彼此合作结成的深厚友谊,同时认为项梁开创的反秦事业还要一直坚定地进行下去,最后则是彼此深入交流了北上救赵的具体意见。不管怎样,总之项羽成功说服了英布。英布表示,既然现在是楚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自己作为楚国的臣子,身处当阳君的高位,有必要为楚国贡献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他决定协助项羽领兵出征。
请记住英布的字眼,他说的是协助项羽,而没说协助宋义。楚王熊心的确授权宋义可以统辖楚国各路将领,前提是这些将领的职务要比宋义低才行,向英布这样的可以与宋义平起平坐的人是不包括在内的。但是英布来了,按照这样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认为英布不用听宋义号令,但却愿意遵守项羽的指令,可以说英布这一次的行动完全是友情赞助。
项羽为出征做着准备的时候,刘邦也没闲着。现在是公元前208年的十月,刘邦大会文武,开始出征前的动员。
由于自己已经成为楚国的砀郡长,职务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因此这一次战前动员刘邦没有发言,而是对部下再一次进行封赏,直接兑现真金白银。重赏之下有勇夫,楚王熊心为了灭秦都给出了先入关中为王的承诺,自己职务提升,部下当然要跟着往上涨一块,毕竟加官进爵是每一个人都渴望的。
首先是居功至伟的曹参同志,他的爵位晋升到执帛,而且刘邦给了他一个封号,“建成君。”最初封号这个头衔是很神圣的,只有功劳很大的人,或者说是与君王同宗的人才可以受封,就算是旁枝都不可以。但随着战火的纷乱,为了让更多的人为自己效命,封号这个更近乎名誉上的东西开始变得不值钱,被更多的人给滥用了。既然是“建成君”了,听起来就是和英布、项梁同一级别的了,其实并不是这样。英布、项梁的封号是楚王授予的,而曹参的封号是刘邦授予的,现在刘邦还是楚国的臣子,各种君的称号的含金量还是不一样的。刘邦表达的只是一种心情,那就是跟着我干,好处绝不会少。
下面是夏侯婴,不用说,以他的地位和军功,执帛的爵位也是理所应当的。再往下诸如樊哙、周勃等人也各有不同程度的封赏。按理说封赏完毕就应该准备进军了,但刘邦说了一句话,而这句话比任何战前动员都厉害,他告诉大家,这一次的封赏不是尽头,他还为大家预留了一些进步的空间,就看你们今后各自的表现了。
我的天,打得好还能升职,这些粗人、莽夫听到这已经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了,开始纷纷请战。刘邦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与其被动跟着我打,不如主动去投入战斗,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的差距毕竟很大。
既然都愿意去,刘邦就有了选择权。他与曹参商量,留下老成持重的周勃守砀县,剩余的曹参、樊哙、夏侯婴、灌婴等皆随军出征。那两位最近投靠过来的新人傅宽与靳歙也一同跟随出征,其他的王陵、曹无伤、卢绾、任敖、吕泽等要么防御沛县,要么镇守其它各处,都各有任用。
一切都准备就绪了,刘邦听到一个消息,说原来在丰邑背叛自己的雍齿回来了,而且投靠了自己的大舅哥吕泽。
刘邦在力量弱小时几次攻丰邑而不下,因此才会先后向秦嘉、项梁借兵,险一险被秦嘉给忽悠进去,成为他的炮灰。此外,雍齿背叛刘邦的时候正是刘邦需要利用丰邑扩大自己实力的时候,雍齿的行为无疑就是在背后给刘邦插了一刀,你说刘邦怎么能不记恨雍齿。对于雍齿,刘邦是欲杀之而后快,现在吕泽竟然敢收留雍齿,同时还瞒着自己,刘邦内心的愤怒可想而知。
那么雍齿怎么又跑了回来,他难道不怕刘邦杀自己吗?
章邯攻魏,魏相周市觉得树敌太多不利于自己防御秦军,因此他撤下防守丰邑的守军。这个时候刘邦又从项梁那借来兵马,此消彼长之下,雍齿就守不住丰邑了。他也知道刘邦不会原谅自己,尽管自己当时投降魏国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但此时跟刘邦解释,刘邦能听吗,所以雍齿弃丰邑跑到魏国去了。其后章邯围困魏国,临济城下大败魏齐联军,雍齿见魏国覆灭在即,当即又跑到赵国去了。
雍齿这一段时运也确实不济,他到哪哪里就出事。雍齿实指望项梁出兵救齐,可以与秦军打个三年五载,谁想到定陶城下章邯杀了项梁,不趁热去打楚国,却转向攻赵国来了。问题是章邯自己来也就得了,还找来一个同伙王离,这谁受得了,分明是灭赵的节奏。雍齿为人甚是机警,他立刻意识到赵国危矣,继续留在这里有可能会丢掉性命,因此赶紧自己找门路。向北到燕国去,那里确实地广人稀,但自然环境太差,风沙漫天,大雪弥漫,雍齿想想就冷哪还能去。到齐国去,齐相田荣心理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