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的得名还得感谢秦国丞相吕不韦。&29378;&47;&20154;&47;&23567;&47;&35828;&47;&32593;&119;&119;&119;&47;&120;&105;&97;&111;&115;&104;&117;&111;&47;&107;&114;巨鹿,旧称为“大麓”,四书之一的《尚书》曾记载“尧试舜百揆纳于大麓……”。古时“大”字与“钜”字是相通的,而“麓”字与“鹿”字二者形近。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当政,为了扩大他的政治影响力,吕不韦曾经让他的门客集齐天下之书,编撰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并在这部书中正式把“大麓”写成“钜鹿”了。吕不韦的影响力太大了,当时的秦国又是天下第一号强国,说打谁就打谁,因此他这一改名,赵国也没敢追究,巨鹿之名由此而来。
“麓”,就是山脚下的森林。大麓,则意指太行山脚的巨型森林。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秦汉时的巨鹿城其实就是隐藏在森林中的一座城市。现代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原理,植被葱郁茂盛的地方一定是雨水丰沛的地方,因此巨鹿不单纯是有森林植被,充沛的雨水还让巨鹿城下留有古代北方最大的沼泽地。战国时期,这片沼泽因地处钜鹿城,又名钜鹿泽,所以巨鹿城在秦汉时期,周边被森林、沼泽、湖泊所覆盖包围与环绕。古巨鹿城所在的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北邢台市平乡镇附近,《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平乡乃盖邑之为地,外高中卑,浸淫所不能免也。”虽然古巨鹿城现在随着岁月的变迁已经湮没无存,但在平乡镇西南35公里处,仍完好的保留着一座被水泊所环绕的古城,那就是古巨鹿城,我们通过它可以想象古巨鹿城的样子。
项羽告诉众人,说我的父亲项少龙当初曾近在赵国军中为将,其背后的靠山乌家又是赵国最大的畜牧家族,承担着为赵国输送战马的任务,而巨鹿就是一处很好的饲养马匹的所在,因此家父对巨鹿这一带的地形很是熟悉。毫无疑问,这样的地形地貌不适合大部队展开,王离部下骑兵部队的快速、机动、灵活的,特点也受到了限制,因此涉间尽管对巨鹿展开猛攻,张耳还是能够坚守到现在的原因。
项羽看看众人,说张耳乃是智谋之士,手下又有不少的门客,或许他们正是看中了巨鹿易守难攻的这种态势,故而才放弃邯郸与信都,专门跑到巨鹿做最后防守的原因所在。秦军包围了巨鹿,但仅限于陆地,因为王离的军队来自长城防线,不可能有水军,因此对沼泽、大河等无能为力,否则以秦军防守之严密,张耳不可能几次三番的成功派使臣从巨鹿逃出,进而向各国求救。
众人听项羽说完这才恍然大悟,难怪以秦军之强,竟然猛攻巨鹿而不下,让张耳坚持了这么久,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两个问题解决了,章邯之所以在击败楚军后不继续深入楚地追击楚军,是担心燕赵之地反秦势力壮大,进而趁自己南下之际通过河内广阳道夺取洛阳,将自己的退路截断,所以才有弃楚攻赵之举。张耳智谋之士,一定是看到秦军势大,特别是从长城防线而来的王离军团常年与匈奴作战,十分擅长骑兵突击战术,而邯郸处在太行山脚下冲击平原地带,又适合骑兵作战,为了遏制秦军的特长,这才选择放弃邯郸而转守巨鹿。张耳的目的很明确,巨鹿周边的森林与大泽是天然的屏障,秦军在多,势力在大,也不可能绝对完成对巨鹿的合围,这样一来自己就有了与外界联络的通道,避免了当初秦军围困魏国临济城,到最后临济城内粮尽,百姓易子而食的惨剧发生。事实证明,张耳的策略很有效,王离大兵压境,看起来气势汹汹,实则对巨鹿没造成什么危害,尽管涉间领兵猛攻,张耳还是坚持了好几个月。在这期间,张耳多次派人到各诸侯国求救,以至于燕国、齐国和赵国本土的救兵都陆续赶来,也牵制了秦军的注意力,分散了巨鹿城中的压力。
英布看着项羽,“少堡主,英布有一事不明,还请少堡主指教。”
英布的身份很特殊,他和蒲田其实来自九江,并不像其他将领那样从一开始就追随项梁自江东起兵,而是隶属于番君吴芮一系,与项羽所部是并行的关系,他能来到巨鹿,完全是项羽与之商谈的结果。
项羽和范增亲到胡陵英布的驻地面见英布,双方彼此坦诚的交换了意见,商量的其实就是两件事。一是劝说英布能够放弃不同派系之见,以反秦大业为重,再次带领九江子弟跟随宋义出兵,北上救援赵国。当然,这件事是表面的功夫,最核心的其实是第二件事,双方暗地里的约定,就是项羽准备在途中找机会对宋义下手,进而复夺兵权。至于英布呢,一定要坚定地站在项羽这一边,必要时动用自己的力量,帮助项羽谋划成功。
英布心中一直对“遇项封王”的谶语念念不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前半生的命运轨迹与方士、术士密切相连,可以说方士的行为深深影响了英布的价值判断。九江原属于楚国,王翦领兵灭楚,英布也改变了身份成为了大秦子民,后来他投身军伍,成为了大秦都卫军的一员。都卫军是负责保卫咸阳城外围安全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