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压力也很大。&29378;&20155;&32;&21715;&35498;&32178;&936;&969;&936;&12290;&120;&105;&97;&111;&115;&104;&117;&111;&65287;&107;&114;楚王熊心给他的任务虽然只有一个,就是负责为北上救赵的楚军扫清外围,但任务量却是很重,因为此时的东郡还是秦军的地盘,就连砀郡西部的外黄、陈留、启封等县,也处在秦军的控制之下。
刘邦不是在雍丘打败秦军,还杀了三川郡守李由吗,怎么到现在地盘反而缩小了呢?这一切还是定陶战败的后果。楚军在定陶大败,主将项梁都死在军中,这对楚国可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元气大伤之下,楚王熊心采取收缩的策略,让楚军后撤保卫都城眙台,随后又迁都彭城,重新安排兵力部署。这一系列的动作导致楚军将之前的胜利成果拱手相让,伴随着楚军的后撤,秦军重新收复了一些城池,势力又抵达砀郡中部一带,可以说楚军和刘邦转了一圈,算是白忙一场。
没办法,刘邦只好重新来过。既然赵国巨鹿那边还没有分出胜负,那自己只好继续为救赵的楚军出力了。
刘邦不是不想西进,楚王熊心“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承诺依然在他的耳边回响,只是刘邦心里也清楚,凭自己的这点兵力想要西进咸阳,无疑是痴人说梦,就算自己侥幸能攻下几座城池,一旦项羽在巨鹿战败,章邯定然回军勤王,到时候自己腹背受敌,又深入秦国腹地,想要回头恐怕是不可能了。
刘邦找曹参商议,曹参的意见也是不能冒然西进,还得根据巨鹿一战的形势决定自己的动向。刘邦点点头,曹参素来稳重谨慎,他的想法可能没有比较大的成果,但是也绝不会有大的损失,何况自己也是同一个心思呢。
刘邦问曹参,说我得到消息,项羽派部将司马卯领兵两万沿黄河一带进兵,不知道是何用意。曹参说我也听说了,不瞒沛公您,我一时之间也没想明白项羽的意图,不过我还听说一件事,会不会与此有关呢。
刘邦一愣,问曹参还有何事。曹参告诉刘邦,说我听说那个魏豹在魏国搞出不小的名堂,他取下平阳并以此为国都,已经自立为魏王了。
魏国再次复国,天下间又多了一股反秦势力,自己的压力也会减轻,这是一件好事。刘邦听完点点头,说魏豹自立为王对自己有益无害,这与项羽有何关系呢。
曹参提醒刘邦说您忘了吗,当初章邯击败魏齐联军,魏王魏咎在临济城自焚而亡,他的兄弟魏豹却逃了出来,跑到楚国去了,是楚王熊心给了他几千兵马,让他回魏地复国。可以说魏豹拥有的一切都是楚国给的,他当然心向楚国,而今楚军在项羽的带领下与秦军对峙在巨鹿,魏豹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一定会伸出援手的。
刘邦看看曹参,说你的意思魏豹也已经出兵援赵了吗?
曹参点点头,说魏豹并没有直接出兵救援赵国,而是派将军皇欣、申徒武满二人领兵,沿黄河一线行进,看起来与项羽部将司马卯的行动是遥相呼应。
刘邦眉头一皱,问曹参申徒是什么官职。曹参回答,说申徒是魏豹自己设立的官职,就相当于各国的相国,或许魏豹觉得原来的相国周市惨死,相国这个称呼不吉利,因此才改换名头。
刘邦嗯了一声,说魏豹看样子很重视这次行动,除了他自己没来,手下文武大臣全派出来了,不知道魏军行动是否顺利。
曹参说我想要告诉您的就是这件事,魏军行动也很诡异,他们不去进攻主战场的秦军,而是沿黄河而走,沿途之上也击溃了小股秦军,与司马卯是隔河相望。
刘邦让手下展开地形图,他看了一会也没明白司马卯和魏军到底为何如此行军。曹参对刘邦讲我有一个想法,刘邦一听来了精神,说你赶快说说你想怎么做。
曹参对刘邦讲,说我们虽然一时之间判断不出项羽的意图,但我想魏军的行动应该与楚军的行动有关,既然我们的任务就是替救赵的楚军扫清外围的秦军,莫不如我们也趁机进兵。现在我们在成武,距离黄河也不算远,我想我们也向黄河进发,若估算的不错,到时可以与魏国皇欣和武满二人相遇,到时自然就能明白他们的企图。此外,我们到达黄河后可以向东行进,我想取下这个地方。曹参说着,手指指向了地形图上的一个点。刘邦低头一看,曹参手指的地方名叫昌邑。
昌邑就是今天的山东省巨野县,它地处砀郡与琅琊郡的交界处,是大秦一个很重要的军事要冲,其旁边就是一望无际,纵横八百里的巨野泽。
刘邦明白曹参的用意,既然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西进关中,那莫不如趁着项羽与秦军在巨鹿决战的时候,自己赶快多抢地盘。事情很明显,如果项羽获胜,他非但可以接收秦军的军需辎重,连秦军现在控制的地区都有可能一并接收,到时候势力一定会迅速膨胀起来,那时候就算项羽不进军关中,他也有自立为王的资本了。倘若章邯获胜,想必楚军会全军覆没,到时候剩下的各路反秦势力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