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之所以难读,是因为他在这部巨著中采用的是互见的笔法,即不同的史实散落在各自不同的相关不同的传记中,看起来毫无头绪,实则相互之间是彼此照应,相互佐证的。&29378;&20155;&32;&21715;&35498;&32178;&120;&105;&97;&111;&115;&104;&117;&111;&46;&107;&114;
项羽成功阻截了章邯的秦军,并不就是说秦军已经战败了,因为章邯是主动撤退的,这与当初在齐国东阿城下的情况是一样的。此外,由于各诸侯大军已经把王离军团的各个退路封死了,因此王离军团中残余的秦军还在困兽犹斗,如果不加以肃清,很容易死灰复燃,这也是包括项羽在内的联军需要考虑的。正是因为战场的局势还很复杂,远远没到庆功的地步,所以项羽才组织召开了这次军事会议。
项羽召诸侯将,这里面不包括张耳以及赵王歇。为什么没有这二人呢?其实很简单,赵王歇是东道主,巨鹿发生的一切其实不就是为了救援这个人吗。“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难道你让赵王赵歇也跪着膝行迎接项羽吗,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项羽是楚军主将,但赵歇的身份是赵王,二人的身份就不对等。除此之外,在《张耳?陈余列传》里,记载说诸侯军消灭王离军团后,“於是赵王歇乃得出钜鹿,谢诸侯。”如果巨鹿城四周没有秦军了,那么多人都来帮你,作为东道主的赵歇没有理由不来面见项羽,由此也可充分证明,项羽召见诸侯将时王离军团尚未被完全消灭。
巨鹿会议首先是确定了项羽的军事领导权,“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意思是项羽成为了各路诸侯上将军中之首,从此以后各诸侯军队都听从项羽指挥,这标志着巨鹿会战由前期的陈余协调负责,转而由项羽强力统一领导,从此,联军不再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而被整合成为了一个紧密配合的整体。其次是确定了下一步的作战行动计划,现在对大家来说,一方面要阻止章邯由棘原回来救援王离残部,另一方面要尽快消灭被围住的王离军团,由于王离军团残部现在已经断粮,所以他们的战斗力已严重削弱,真正让诸侯军忌惮的是有可能卷土重来的章邯。
既然作战方针已经定下,剩下的就是执行了。不用问,对付章邯还得靠项羽,其他人办不了这事,或许这也是诸侯将推选项羽作为他们首领的一个潜在原因。会议的结果就是项羽带兵继续追击章邯,而诸侯军则负责消灭被包围的王离军团残部。不知大家看懂了没有,这样一来,项羽实际上是缺席了巨鹿解围的最后一战,这一点在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的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丝端倪。毫无疑问,在王离、苏角、涉间等领军将或离开或战死的情况下,各路诸侯联军对付断粮的王离军团残部还是有把握的,他们成功肃清了巨鹿城下的秦军,巨鹿城终于等来了解放的这一天。
从公元前207年十一月开始的巨鹿之战,前前后后一共经过了长达九个月的时间,这对于巨鹿城内的赵歇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现在终于安全了,作为赵国最高统治阶级的代表,赵王歇当然要出城慰问大家,于是《张耳?陈余列传》说“赵王歇、张耳乃得出钜鹿,谢诸侯。”赵歇是的身份是赵王,他出来自然要有人想陪,张耳作为赵国相国,陪同赵歇出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这不是说张耳也一直在巨鹿城中,这与张耳之前出城作战是不矛盾的。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项羽已经成为诸侯联军的主帅,赵歇出城慰问首先要见的就应该是项羽,然而史书并没有这样的记载,这就说明,当时的项羽并不在巨鹿,而是南下追击章邯去了。当时的项羽完全有可能先派人追击章邯,自己留在巨鹿分享胜利果实,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将即将到手的胜利成果拱手让与他人。换句话说,项羽是一个不贪恋功名,没有私心杂念的人。
好在司马迁还是认可项羽的功绩的,他在《张耳?陈余列传》中写到,“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巨鹿秦军。”看到了吗,只有在章邯主动撤兵之后,诸侯大军才敢向已经断粮的王离军团残部动手,这充分暴露了诸侯联军坐山观虎斗,保存自己实力的投机心态。为了说明这一点,司马迁在后面又突然强调了一句“卒存巨鹿者,楚力也。”他是在提醒我们,虽然最后是诸侯军消灭了围困巨鹿的秦军,可实际真正保存巨鹿的,是凭借楚军前期的努力,没有项羽三日间九战章邯的基础,没有英布、蒲田攻破秦军运粮甬道的奇袭,诸侯联军不会取得巨鹿之战最后的胜利。
那么史书中为什么要频繁提及巨鹿之战最后获取全面胜利时项羽不在场呢,是因为在巨鹿之战刚刚结束不久就发生了一件事情。如果项羽在场,相信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因为他是破坏联军安定团结的事,是内部闹分裂的事,同时也是两个好朋友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的事,那就是张耳、陈余闹翻了,进而绝交。如果项羽当时在巨鹿,对这种发生在联军内部的重大矛盾,项羽应该会主动调节,毕竟在秦军还未完全战胜的时候就发生内部分裂的事,怎么说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