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听完了使臣的工作汇报,得出了三点结论:第一,巨鹿一战项羽获胜,这不是关键的,最关键的是项羽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声望,已经成为诸侯联军的总司令,这是最可怕的,因为它意味着项羽的势力已经聚急剧膨胀。&29378;&20154;&23567;&35828;&65306;&109;&46;&120;&105;&97;&111;&115;&104;&117;&111;&46;&107;&114;第二,联军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彼此之间也有矛盾,就像张耳和陈余那样,多年的交情在利益面前都不值一提。第三,项羽已经领兵追击章邯去了,这可是自己趁虚西进关中的最好时机,如此看来,取不取昌邑已经无关紧要。
楚王熊心的话言犹在耳,“先入关中者为王。”毫无疑问,项羽如果在棘原再次击败章邯,西进关中的路就彻底打通了,以项羽目前的实力,攻入关中是轻而易举之事,我得赶快行动。
刘邦要是进关中为王,他们自然就会成为列侯,这可比取昌邑重要多了,现实诱惑也大,因此当刘邦召集众将商议时,大家都认为刘邦说的对,这个时候就应该西征。难得大家意见一致,那就行动吧,于是刘邦与彭越告别,开始带兵向西挺近。
西征说起来简单,其实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还有很多的困难。刘邦选择的路线是从砀郡北部的昌邑直接朝西南方向而去。昌邑城此时还是秦军的地盘,事实上刘邦虽然被楚王熊心封为是砀郡长,但砀郡还有很多地盘当时还处于秦军的掌控之中,比如砀郡西部的外黄、陈留、启封等县等都是如此。黄河以北的秦军刚经历过大败,但是黄河以南的战场秦军势力还是很大,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那么刘邦为何不选择渡过黄河走太行山、常山一线进军咸阳呢,那是因为刘邦不愿与各路诸侯联军搅合在一起,毕竟他是单独接受楚王命令的另一路灭秦的主将。
楚军很快到达了砀郡西部,这片区域仍然被秦军所控制,革命形势依然严峻。刘邦在这里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战果,他在雍丘斩杀了秦军大将李由,那可是大秦的名将呀,刘邦的知名度一时间提高不少。可惜的是,章邯后来在定陶战败项梁,迫使楚军做战略防御,因此原先一些已经到手的地盘因为楚军后撤又还给了秦军。望着熟悉的土地,看着四周没有变化的景色,刘邦在马上叹了一口,“不想我征战多时,竟然是在原地打转。”
不过刘邦也不是没收获,他会发现上天对他以前的劳而无功还是很认可的,因此当他第二次回到这里时,有三个人出现在他的世界中,而这三个人对他日后的成事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刘邦遇到的第一个人叫陈武。不过当时没人教他陈武,因为史书记载的称呼是刚武侯。原话的记载是这样的,“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可四千馀人,并之。”这里面信息量很大,首先是刚武侯这个人,毫无疑问,这个侯肯定是日后受封的称号,当时的陈武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普通的领军将领而已。古人给称号是很慎重的一件事,“刚武”二字说明陈武这个人很刚强、固执,同时说明这个人武功很不错,否则不会用这两个字作为他的封号。当时天下都在反秦,稍有一点势力与名望的人都选择了自己的阵营,史书在这里没有提及,说明陈武这个人当时是自己单干的。能从秦军控制的地盘讨生活,还没有被其他反秦势力兼并,我们应该想到这陈武还是很有两下子的。“还至栗”很简单,是说刘邦领兵到了栗县,这个地方前面也提到过,章邯在临济城下大败魏齐联军后,就曾经派兵攻打过栗县。栗县是刘邦的地盘,他觉得自己打不过章邯,这才跑到项梁求救。项梁派朱鸡石、余樊君迎敌,结果余樊君,朱鸡石逃跑,后来被项梁给杀了。章邯本打算一举灭掉刘邦,不想项羽奇袭阳城,烧了秦军的粮草,章邯此时又想攻打齐国东阿城,故此才放过了刘邦。
栗县既然是刘邦的地盘,这个陈武又能发展出几千人的队伍,说明他当时与刘邦不是竞争对手。“遇刚武侯,夺其军,可四千馀人,并之。”这里的夺不是火并的意思,是陈武与刘邦见面后,愿意追随刘邦的脚步,并且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兵权交给了刘邦。换句话讲,夺是军权易手的意思,原来这支队伍属于陈武指挥,现在归属刘邦了。史书记载的很明确,这支队伍有四千余人,并之的意思就是刘邦把这支队伍拆散,并入到自己的军队中去,这也是防止他们聚在一起生乱的常用手段。相比秦军动辄几十万的规模,项羽几万人的兵力,四千人并不多,何以史书字斟句酌的史书会在这里强调一下呢,实在是因为这四千余人对当时的刘邦来讲太重要了。
刘邦也算是反秦势力的老资格了,很早就从沛县起兵了,按理说一支军队只要不失败那么他的队伍规模很快就会发展壮大,何况刘邦起初还打了不少的胜仗,特别是击败章邯的部将司马橺后,夺取了济阳、户牖、狐父城还几个城池呢。但奇怪的是,刘邦从砀出发灭秦的时候队伍其实少得可怜,那么刘邦从秦二世元年九月在丰沛起兵,十三个月后为什么队伍还那么小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