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没想到张良混得这么惨,自去年六月彭城一别后,如今刘邦已经是楚国的砀郡长,是楚军西征军总司令,帐下猛将如云,兵精粮足,早已不是昔日之沛公。&29378;&20155;&32;&21715;&35498;&32178;&936;&969;&936;&12290;&120;&105;&97;&111;&115;&104;&117;&111;&65287;&107;&114;而张良呢,情况很不乐观,还是当初的那个张良,看其憔悴的容颜,紧锁的眉头,褴褛的衣衫,还赶不上当初那个时候的风流倜傥。
这是怎么弄的,难道《鬼谷兵要》不好使吗?这话刘邦不好意思问,张良自然更不能讲。双方见面后相互勉励了几句,当然更多的是刘邦在说,而韩王成和张良在听,没办法,谁让人家势力大呢。
双方深入坦诚的交换了意见,算是对韩地的作战攻略达成一致。既然有了共同的目标,那就合兵一处吧。结果这一合兵,张良和韩王成更是羞愧,原来他们手下只有一千多人了,而刘邦此时兵马足有五万。虽然如此,这也算联军呀,于是刘邦一声令下,兵进颖阳。在攻克颍阳县的过程中,联军和守城秦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不过最终获胜的还是联军。对刘邦那个来说这不算什么,因为他早已经习惯了胜利,但对于韩王成和张良来说,这场胜利来之不易。或许是为了宣泄内心的苦闷以及对秦军一年来苦苦追赶自己的报复,联军对秦军展开了屠戮行动。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南攻颍阳,屠之”。这个“屠”字与项羽在襄城的屠戮是一个意思,不是说针对百姓的屠杀,而是说战斗激烈,对士兵杀戮过重。从这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出颍阳县秦军防守之顽强,或许用顽抗会更加准确,也能解释为什么韩王成和张良在韩地站不住脚了。要知道此时在黄河以北,项羽带着楚军已经与秦军鏖战三个月了,依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在相继战败赵贲、杨熊后,此时黄河以南已经没有秦军的主力部队,就是一些地方防御部队,刘邦的军队在秦军遍布的韩地都举步维艰,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地行进着,由此可知秦军的战斗力。
从过往的战斗过程看,刘邦由于自身实力较弱,他还是很重视招降工作的,从来没有发生过对敌军杀戮过重的现象,只要取得胜利,即刻对秦军展开安抚。这一次一反常态,在颖阳满手血腥,完全不是刘邦的行事作风,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件事其实应该是韩王成和张良做的。不过因为是联军,所以司马迁还是把这件事算在了刘把头上,记在了《高祖本纪》里面。
颖阳事件发生后,刘邦或许就意识到了这种情况对自己很不利,更有可能是刘邦哪位手下提醒了刘邦。事情也确实如此,攻克韩地是联军的功劳,而屠城却算在刘邦的头上,似这等亏本的生意,刘邦是不会做的。刘邦的心情史书当然不会有记载,但我们猜测刘邦此时应该对韩王成很不满意,刚刚合作,你就把一个屎盆子扣在我头上而自己占便宜,这哪能行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是因为双方的合作很快就结束了,当然,这需要一个契机。
不管怎么说,颖阳是取过来了,剩下的就是对颖阳周边的一些秦军据点进行清理,这样的工作就容易多了,在这过程中,有一个秦军低级将领主动投降了刘邦,这个人值得一说。
投降的这个人叫韩信,您没看错,是与项羽帐下那个墨家弟子韩信重名的。这个韩信是韩襄王的孽孙,即庶子的儿子。在宗室里嫡子是很受重视的,庶子一般只被承认,但地位是很低贱的。可不管怎么说,这个韩信也是韩国王室的人,按照辈分算下来,他还是末代韩王安的叔父呢。韩国灭亡后,这韩信也不思复国,反而加入秦军,成为了秦国军队中一名低级将领,当刘邦平定韩地时,他便主动投诚了。这个韩信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身材高大,史书记载其身高“长八尺五寸”,换算成现代单位,约为196厘米。刘邦对韩信很欣赏,让他继续担任军中将领,跟着自己西征。刘邦之所以会收容并使用韩信,主要还是因为他是韩地人,且一直没有离开过韩地,有他做向导,刘邦在攻城略地的行动上会稍微容易一些。另外善于见风使舵也是这个韩信的一大特点。韩王成虽然名义上是韩国的王,但韩国地盘都是刘邦的部下打下来的,因此刘邦才是实际上的老大,所以对刘邦收容韩信,韩王成是没有也不敢有意见的。总之,韩信投降了砀郡长刘邦,这样的事后面还有两次。
巩固了颖阳,刘邦准备继续进兵了,就在此时,他忽然得到了一个消息,说是赵国的张耳要领兵从赵国出发,想要西进关中灭秦。
什么情况?张耳是赵国的丞相,应该算是项羽联军的一员呀,现在项羽正在棘原跟秦军章邯对峙,张耳不去帮忙,怎么自己单独跑出来要西进咸阳,这分明是拆项羽的台呀。对张耳刘邦还是很熟悉的,二人有过几个月的交情呢,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冷笑,张耳呀张耳,看来你也想西进关中为王呀。
刘邦把传递消息的丁复给找来了,同时还把曹参、吕泽给找来了。为什么要找这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