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没有夏侯婴的及时出手,尸乡一战刘邦很有可能先胜后败,回到营中的刘邦先是重赏了夏侯婴,然后火速把曹参召回来,商议一下后续的作战计划。&29378;&20155;&32;&21715;&35498;&32178;&936;&969;&936;&12290;&120;&105;&97;&111;&115;&104;&117;&111;&65287;&107;&114;
其实没有曹参,刘邦也知道眼前的处境,无非是三条路。第一,继续围攻洛阳,但洛阳就像启封一样城防坚固,什么时间能取下是个未知数。打了几仗后就连刘邦都得承认,这个赵贲确实很难对付,如果长期在这里作战,很有可能像昔日的吴广一样,长期受阻于洛阳、荥阳间无力西进,最终被秦军消灭。第二,跟当年周文一样,放弃洛阳城,直扑函谷关。以赵贲的性格,得知刘邦的行动后他一定回师秦王,如果自己不能在短时间取下函谷关,秦军就有可能与赵贲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这是刘邦最不愿看到的。第三,就是两个都不选,另辟蹊径,从他处进军。
在刘邦犹豫不决的时候,赵贲这边已经派人到荥阳去联络杨熊,准备请杨熊从荥阳起兵前后夹击刘邦。杨熊虽然在白马和曲遇连续战败,但他毕竟是边关大将,赵贲觉得只要有机会,杨熊一定能够发挥出他真正的实力,到时候击败刘邦,他们就可以兵进巨鹿,增援章邯。
很可惜,赵贲的想法落空了,杨熊再也没有机会证明自己,因为他被二世皇帝胡亥下旨处斩了。
赵贲不明白呀,现在叛军四起,大秦能领兵的将领已经不多了,三川郡守李由战死,长城军团王离不知所终,苏角战死,涉间自焚,算下来仅剩章邯、杨熊和自己了,就算杨熊失败过几次,也可以戴罪立功,将功赎罪呀,怎么轻易的把这么一员大将给处死了,这不是自毁长城吗。
洛阳的赵贲叹息杨熊的冤死,但咸阳的二世皇帝胡亥却不这么看,由于杨熊是赵高建议从边关调回来的大将,因此胡亥的心中自然就把杨熊划归到赵高阵营。
即便已经满目疮痍,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大秦的国家机器依然高效的运转着,各路战事的情况通过秦军的谍报系统源源不断的传递到咸阳城。
赵高把持朝政,但其势力还仅仅限于咸阳城,胡亥居住的望夷宫在咸阳城外,况且他还是名义上的皇帝,各地军情奏报他还是能看到的。
经历指鹿为马的事后,胡亥的心智开始有些成熟了。他在望夷宫看起来无所事事,实际上也一直在等待时机,同时留意关东战事的发展。胡亥看起来是被赵高架空了权力,同时被放逐,但他一直秘密与公子子婴有联系,就希望章邯能够早日平定关中,进而回兵咸阳。不过胡亥很失望,秦军两大主力竟然取不下赵国巨鹿,相反倒是被楚军给战败了,有名的上将死的死,亡的亡,最精锐的长城军团居然覆灭了。胡亥的心里很痛,本来指望章邯联合王离能够翻盘,不想还是功亏一篑。现在的形势很简单,章邯军团虽然败退但实力犹在,还可以与诸侯联军周旋。南方的赵佗一定不会出兵了,百越的五十万秦军精锐不用指望了,还具有机动作战能力的军队只剩下赵贲与杨熊了。
在胡亥看来,杨熊是赵高调回来的,他一定是赵高的人,要想除掉赵高,先去其爪牙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当杨熊战败的消息传来,胡亥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胡亥秘密与公子子婴取得联系,要他联络还没有投靠赵高的大臣在朝堂之上弹劾杨熊。按照大秦的军法,领军之将战败后是要被处死的,即便是有特殊的军功,至少也要削职为民,例如嬴政时期的桓奇、李信都是这样,唯一的例外就是项少龙。不过项少龙情况特殊,当赵国庞谖带领五国联军攻进函谷关的时候,大秦已经岌岌可危,秦昭襄王无奈之下启用项少龙,项少龙的条件也是先败后胜。由于有言在先,所以项少龙的战败并不算在秦军法之内。
公子子婴得到胡亥的授意当即行动,联合一些朝臣对杨熊展开弹劾,认为他一败白马,再败曲遇,已经动摇秦军士气,让大秦丧失国威,如此将领按照秦军军法就应该处斩,好警戒其余将领。
公子子婴的提议义正言辞,理由冠冕堂皇,谁都挑不出毛病。他一开口,那些没有投靠赵高的朝臣当即附声赞同,影响并刺激了一些既不得罪赵高又不投靠赵高大臣的支持。他们都是一个心思,想当然的认为那杨熊既是你赵高从边关调回来的,他一定是你的人,除掉杨熊就相当于断你一条臂膀,那如何不除。殊不知杨熊与赵高之间其实并无多少瓜葛,当初赵高之所以调杨熊回防咸阳,完全是为了削弱丞相李斯的权利,杨雄完完全全就是一颗棋子。所有的调动,包括将杨熊从肖关调出其实都是皇帝胡亥下的旨,尽管是赵高的主意,但在杨氏父子看来,我接到的是圣旨,那这一切就代表皇帝的意思,我是奉旨行事,没有什么派系纠纷,也不存在什么选边站队的问题。
既然赵高与杨熊之间没有什么关系,面对公子子婴的提议,赵高也就绝不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