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是巨鹿大战后期出城的,刚好赶上王离离开战场去往乌家堡,此时苏角战死,涉间自焚,长城军团残部虽然还在负隅顽抗,但是在已经彻底断粮的情况下,他们已经难逃失败的命运了。这样的结局给张耳造成一种错觉,觉得巨鹿之战好像并不是那么艰难,特别是在他收了陈余的兵权,自己的势力进一步壮大后,更觉得自己已经有了西进关中的资本。
东方六国中赵国本身实力就很强,小的战役不谈,仅数十万人规模以上大的战役,赵国就与秦国打过五次,胜负关系居然还是三胜两负,只不过最后一次失败了,以至于亡国。赵军士卒弓马冠绝天下,因此他们战斗力强悍,在东方六国中是唯一不惧秦军的。张耳巨鹿城中的兵马大概有三四万人,收陈余兵权得兵马三万多,加上自己儿子张敖手上的两万多兵马,张耳经巨鹿一战非但脱贫而且致富了,算下来总计约有兵马接近十万人。这可不是个小数,当时项羽统率的楚军满打满算也不过七万人,这其中还有英布直接指挥的九江子弟兵两万。龙且、季布带兵两万偷袭棘原大营,虽说成功引诱章邯离开巨鹿城南大营,但棘原初战龙且和季布打得很惨,两万士卒几乎没剩下多少。司马卯领兵两万骚扰秦军粮道,他这一路相对轻松,但现在还在河内地活动,已经不归项羽统辖。项羽手上原来只有一万多人,算上陈平从刘邦那里要回来的一万多人,也不到三万。巨鹿城下九次血战,项羽虽然惨胜但自身伤亡也不小,这不到三万人的队伍如今就剩下一万人左右,其中还有不少的伤兵,这也是项羽在棘原不敢贸然与章邯开战的原因。
齐国的田安、田都是背着田荣来的,部下不满两万。燕国的臧荼倒是奉燕王韩广之命而来,不过燕国地广人稀,兵力不足,因此臧荼手下也就两万多人。至于魏国的皇欣与武满,由于魏王魏豹自己还在平定魏地呢,因此二人的性质就是打游击,兵马充其量也就一万多人。张耳放眼望去,原来经过巨鹿一战,自己才是最大赢家,各路诸侯军加起来也没有自己兵多,所以他内心滋生西进关中称王的想法也是顺理成章。
不过张耳有一点好处,就是对形势的判断比较客观,这或许与他手下有不少门客给他出主意有关。现在的形势是,经过巨鹿一战,项羽的个人声望已经达到顶点,他成为各路诸侯联军的总司令是众望所归,大家没有异议。张耳尽管没有参加巨鹿会议,但是诸侯联盟的约定他还是愿意遵守的,一方面是因为项羽功绩确实太大,没有人家出手自己早就亡了;另一方面就是章邯还在,还需要项羽去对付章邯。如果自己毁弃盟约,项羽一翻脸,非但自己在道义上站不住脚,即便是章邯杀回来,自己也是抵挡不住,毕竟章邯手上有二十万秦军呢。
张耳现在兵马众多,又解除了陈余的兵权,可以说内忧外患都已经消除,他当然想在不破坏联盟的基础上为自己做点什么,于是就有了游说司马卯的行动。司马卯假意答应后张耳还是很高兴的,他让申阳为将,领兵蓄势待发,一旦平阴渡口恢复,即刻兵进函谷关。申阳是张耳门下继张黡、陈泽之后最能打的将领了,因此张耳对其还是寄予希望的。不想计划败露,刘邦这个家伙风风火火地赶来了,一把火把平阴渡口的浮桥给烧了,这下子张耳可气坏了,好你个刘邦,当初我在外黄的时候,你还曾经依附于我呢。现在可倒好,你恩将仇报,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居然把我的路给堵死了,真是可恨之极。
既然此路走不通,那就想其他的办法吧。张耳与门客商议,贯高给他出主意,说既然暂时进不了关中了,那就让申阳兵进河南地。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可以扩大赵国的地盘,巩固自身的实力;二是河南地在棘原的后面,可以完成对章邯的包围;三是做给项羽看,我们并没有一味依赖于他,而且还间接帮助他与章邯作战。贯高的潜台词没说,但张耳明白,贯高的意思是一旦项羽击败章邯,我们最大的敌人消失,以现在的实力,我们就是联军中的老大了,到时候可以重新分配资源,谁当盟主还不一定呢。
张耳点头,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算得上一石二鸟,既做出姿态回报项羽,又对自己日后行事有利,因此他传令申阳,进兵河南地。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