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有记载的史书,包括一些野史传闻的叙述来看,绝大多数都说赵成和阎乐闯进望夷宫中是逢人便杀,大有一个都不放过的态势。√其实这是与事实不符的,更像是一场滑稽的表演。我们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按照各类史书记载,阎乐当时确实是带着一千兵马来的,并在望夷宫外与卫令仆射发生了对话。从阎乐后面用剑刺死卫令仆射的结果来看,双方的对话态度至少是不算友好,阎乐后面闯进宫中多少有点强行进入的意思。
卫令仆射是什么官职,就是守卫望夷宫甲士的头,他出现的地方,身后不可能没有甲士跟随,也就是说,当时卫令仆射不是一个人。事情的结果是阎乐闯进望夷宫,那么跟随卫令仆射的那些甲士为什么眼看着阎乐进去而没有阻止,或者说动手为卫令仆射报仇呢?原因只有两个,一是他们被阎乐震慑住了,不敢动手;二是有人劝住了他们,不让他们动手。
我们分析一下,望夷宫的甲士眼看卫令仆射被杀不敢动手。这个结论给人的感觉有点牵强,我们还是先从咸阳的防卫说起。整个咸阳的防卫系统其实是分两块的,即负责咸阳城及其外围防卫的咸阳令,他的手上有一些军队,这是外围系统。还有一块就是负责皇宫以及妃嫔后宫防卫的军队,这是内务系统。一般而言,内务系统无论是职务还是军饷都强于外围系统,且内务系统的指挥权从来都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当年项少龙就曾经担任过都卫军的统领。只是到了二世皇帝胡亥这,赵高开始把持朝政,内务系统统领一职就交到了赵成的手上。
整个内务系统其实也分为两部分,即都卫军与禁卫军。都卫军负责皇宫外围的防卫,而禁卫军负责皇宫内院的防卫。不管是都卫军,还是禁卫军,加入的条件还是很苛刻的,武艺不用提,因为秦国尚武,就连身份也都是首选权贵子弟以及军中有战功的人。嬴政扫平六国,关中子弟大都跟随蒙恬北击匈奴,防卫边疆。后来六国相继反秦,还有一部分子弟随章邯出函谷关平叛,这就造成都卫军与禁卫军人员短缺,赵成才有机会安插自己的亲信。
由于负责皇宫的防卫,因此都卫军以及禁卫军算是皇帝嫡系的军队,平日里还是很高傲的。而今阎乐拔剑杀了他们的头,如果没有人制止,他们是一定会反抗的,因此第二种可能性最大,即有人劝住了他们,而这个人就是赵成。毫无疑问,守护望夷宫门的甲士都是赵成的心腹,因此他的话才有作用,而会有这种结果,恐怕是赵成提前一个时辰回来故意的安排。
阎乐和赵成成功进入望夷宫中,但不要忘记,阎乐一共才带了一千人,而望夷宫中的甲士恐怕不止一千人,如果他们像史书上记载的那样逢人便杀,遇人便砍,就算是为了活命的需要,这些甲士也不会束手待毙的,一旦动起手来,势必会惊动正在轮休的甲士,到时候即便是赵成恐怕也控制不住局势。因此最可能的情形就是,赵成和阎乐带兵进入望夷宫,由于宫中甲士大多是赵成的人,因此他们的行动并没有多少人阻止。既然没人阻止,他们也不可能人为制造过多杀戮,而是会径直来到胡亥的寝宫。
胡亥寝宫门口也一定有甲士守卫,而且这些人必定是忠于胡亥的,就连赵成都不敢轻易更换,否则就算胡亥再糊涂,也会怀疑赵成的动机,何况胡亥还并不糊涂。阎乐与赵成到了胡亥的寝宫门口,这些甲士必然上前查问。到了这个时候,编织任何理由与借口都是多余的,赵成与阎乐想必也知道这一点,此时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不容分说,直接杀进去。
望夷宫中唯一的争斗就应该在这里,而且为了不惊扰其他内务系统的甲士,这次小规模的战斗应该是速战速决的,我们可以脑补的画面就是阎乐手下的甲士一拥而上,将这些忠于胡亥的守卫乱刃分身。
战斗虽然短暂但一定很惨烈,画面也很血腥,这也是胡亥听到响动起身查看,然后被惊吓的浑身瘫软的原因。此时是深夜,胡亥正在睡觉,他身边应该没什么人,故而他只得逃往自己的寝室并哆嗦的蜷缩在卧榻边。
当然,胡亥的身边至少应该还有一个人,就是那个敢仗义执言的宫人。这个宫人看着已经六神无主的胡亥,脸上透出一丝无奈,“陛下,您现在应该彻底清醒了吧。”
胡亥看着宫人,声音中已经带有哭腔了,“现在还有什么办法吗。”
宫人苦笑,“事已至此,赵高想必已经下了决心,他要弑君自立,还能有什么办法。”
一排羽箭射了过来,这宫人身中数箭,倒在血泊之中。
胡亥大惊,他刚想出声喊人,就听一个声音冷冷地道:“陛下不用再喊了,寝宫之中除了您,其余人等都已经成了死尸,再喊亦是无用。”随着话音,阎乐和赵成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数十名甲士。
看着宫人的尸体,再看着满脸狰狞的阎乐,或许是事到临头后的压力释放,胡亥反而不那么害怕了。他扶着卧榻缓了一下,然后竟然站了起来,这举动就连赵成也有点吃惊。
胡亥看着赵成与阎乐,“想必是赵高让你们来的吧。”
赵成侧脸瞧了一眼阎乐,阎乐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