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作为历史事件,很多人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特别是《史记》中的详细描写,还留下了诸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经典名句,让后世的人们津津乐道。√其实如果仔细想一想,这种情形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它与我们的认知一定会有所偏差,因为这是当时的政治环境所决定的。
项羽不是冲动的人,他做事一定会与手下人商议,因此事情的最终结果一定反映了项羽集团的一致意见。项羽心中或许有过想要杀掉刘邦的念头,但他最后还是放弃了,这就像在棘原对待章邯一样,非不想,实不能也。
从哪个地方可以看出项羽的这种矛盾心理呢,就是项羽斩韩生。韩生这个人《史记》中是没有记载的,只是在《汉书》当中出现过,算是一个小角色。
韩生是秦人,当时的关中百姓对来自关东的刘邦、项羽等外来势力是排斥的,至少是不合作的态度,这也就是刘邦因何与咸阳百姓约法三章的原因,其本质上还是希望减少彼此之间的敌对情绪,避免发生大的摩擦,以免发生不可控的暴力事件。
刘邦是先入咸阳的,在他基本上控制咸阳局势的时候,韩生没有投靠刘邦,反而前来投靠项羽,你可以说他是政治投机,但投机之前相信他一定做了许多的功课,全面分析了关中当前的政治形势,以及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实力对比,然后才做出的选择。从结果来看,他的选择没有错,但他之所以会被项羽杀掉,错在他没有真正了解项羽内心真实的想法。当然,这不能怪项羽,只能说有些背后的真相韩生不知晓而已。
韩生是第一个主动投靠项羽的秦人,这对于项羽来说很有象征性意义,因此他最初待韩生还是不错的。韩生自我感觉也不错,觉得项羽重用了自己,总想着为项羽做点什么,不想却惹来杀身之祸。
项羽看重韩生是为了名,说到底还是为了笼络关中父老,做个样子给秦人看看,不是只有刘邦跟你们约法三章,同样也有人看好我。但韩生却忽略了自身的定位,他觉得项羽看重自己,就是把自己当亲人了,而他也想在众人面前露露脸,于是有一天他在大帐之中当着文武群臣对项羽说了一番话。韩生的原话是“关中之地,山川险要,并有黄河作为依靠,北有萧关、南有武关、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土地肥饶,可以作为都城以成就将军的霸业。”
韩生觉得自己的话没说错,实际上也确实没错,大秦覆灭之前不就是这样的地理条件吗,只是韩生说话的时机不对,如果他私下去找项羽说出这一番话,项羽就算不采纳,至少会觉得韩生是为自己好,因此还会更加敬重他。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韩生话一出口,项羽就皱起了眉头。一般来说,像这种文武聚集的时候要么就是直接发布作战命令,要么就是讨论一些堂而皇之的事情,也就是谁都知道的又不是十分重要的事,而十分紧要的部署,项羽都会与自己最核心的团队成员私下商议。
以韩生的身份,他当然还进不了项羽的核心决策层,或许意识到这一点,他又十分想在众人面前表现,因此才当众说出了这番话。韩生忽略了两点,一是项羽手下核心兵马,也就是那八千江东子弟都来自江南楚地,现在功成名就正是衣锦还乡之时,你让他们留在关中大地,他们内心一定会不情愿的。除去章邯、司马欣和董翳,项羽手下其他的将领也大都是楚人,即便项羽想留下,没有合适的时机,你让项羽如何开口。最主要的是,江东氏族之所以支持项羽,是因为项羽曾经许下誓言,要带这些江东子弟回家,背信弃义的事你让项羽如何做得出来。
还有一点,关中之地虽好,但现在的归属权并不属于项羽。按照怀王之约,关中在秦国灭亡后应该归刘邦所有,是项羽利用刘邦的失误,发动各路诸侯的情绪逼迫刘邦放弃了自己的权利。尽管如此,关中也不是项羽的地盘,一是各路诸侯都睁大眼睛看着呢,二是殷墟会盟时项羽曾经答应过章邯,进关中后封他做雍王。现在章邯就在大帐之中,听完韩生的话后你让章邯会怎么想。
项羽听韩生说话的时候已经想到了这些,只是有些话他不能开口。等到韩生说完了,项羽皱了一下眉头,温言道:“先生所言确有道理,关中被山带河确是一块宝地,只是当年七雄并立初期,秦国虽然还是有这些优势,依然被魏国吴起以五万破秦军五十万,夺得西河之地,因此据我看来,定天下者非地利,实乃人心,否则不过是秦二世也。”
虽然拒绝了韩生的提议,但项羽的话说的还是很客气的。按理说项羽是主将,他否决了你的建议也很正常,你退下来听着就是了,可这韩生可能觉得很没面子,他一拱手,竟从大帐中退出来了。
退出来也可以,毕竟他刚投靠项羽,军中地位还不是很重要,也没有人怪他。可他自己却过不去心里这一关,来到帐外他叹息一声,说出了作死的一句话,“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果然这样。”
“沐猴而冠”中的“沐”是洗头的意思,沐猴就是猴子洗头。“冠”指的是帽子,整句话的意思字面意思就是说“猴子装成人的样子把头发洗干净,然后带上帽子”。猴子做事虽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