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本是一家,秦末,王离长子王元为避战乱,由关中迁入琅琊。
王元的曾孙王吉,官至博士谏大夫。王吉之子王骏为御史大夫。王吉之孙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王吉祖孙三代皆以贤著称。
王崇之子王遵,受光武帝赏识,拜太中大夫,封向义侯。王遵之子王音,为大将军掾。王音之子王融官至南康尹。王融生有二子,长子叫王祥,次子叫王览。
在干宝的《搜神记》中有一则“卧冰求鲤”的故事,讲的是晋人王祥为了在冬天为继母捕鱼,自己用身体融化寒冰,求得鲜鱼,此故事被列为中华“二十四孝”之一,王祥的异母弟王览则不顾生命危险保护哥哥,以友爱闻名。
王祥曾在汉末隐居二十年,在曹魏时,累官至太尉,入晋,成为当时威望最高的朝臣。王览在哥哥的帮助下官运亨通,后代繁茂。
王览孙子王导是帮助司马睿建立东晋的关键人物,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后在晋元帝、明帝、成帝时期,王导多次在危难中拯救了晋朝,其葬礼规格等同于西汉时的“周公”霍光(皇帝规格)。
王览的四子王正,即是王神爱的高祖父,官至尚书郎。王正次子王旷是王神爱曾祖父,官至淮南太守。
王神爱的祖父就是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最早约诞生于公元303年,即西晋太安二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年代,在历史上被称为“八王之乱”。
在王羲之五岁那年,琅琊王氏在其族长王导带领下跟随琅琊王司马睿南渡至建邺(今南京),由于族长王导的推崇,整个王氏家族都热爱书法,王羲之的父亲亲自担任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后又让王羲之拜姨母卫夫人为师。
王羲之的岳父郗鉴也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郗鉴是当朝权臣,和王导颇有交情,王导邀请郗鉴到家中择婿,结果独王羲之不出来供其选择,郗鉴则径直前往东院,见王羲之正袒腹卧于榻上,郗鉴觉得王羲之“异于常人”,遂择为佳婿,这年,王羲之十六岁。
王羲之有着极好的书法基因,伯父王导、父亲王旷均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其母更是出生于书法世家河东卫氏,王羲之学书极其勤奋,创造了继张芝之后又一个“临池学书”的佳话。
在后世看来,王羲之是艺术家,但他的真正职业却是官员。东晋盛行“九品中正制”,做官不论才华人品,只看门第,作为琅琊王氏的后人和当朝太尉的“东床骄婿”,王羲之的仕途顺利。
公元318年,东晋建立,王羲之成婚,拜为秘书郞,正式踏入仕途。晋元帝即位后,为巩固统治,重用王羲之伯父王导,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随着帝位的稳固,元帝渐渐不满王氏的分权行为,疏远王导,意欲削去王羲之另一伯父王敦的兵权,王敦先下手为强,于公元323年,发动叛乱,事发后,有人劝元帝尽诛王氏全族,王羲之的性命危在旦夕,王导率全族天天前往宫禁请罪,元帝感念王氏家族的辅弼之恩,没有杀戮,王敦入京后,软禁元帝,元帝忧郁而死,明帝即位。明帝在王导和王羲之岳父郗鉴的帮助下夺回大权,事后王羲之被封为宁远将军,进入军队,从王羲之被提拔可知,在“王敦之乱”中,王羲之是站在王导一边忠于晋朝的。公元325年,晋明帝驾崩,晋成帝即位,王导和郗鉴均为顾命大臣。公元327年,外戚庾亮强召历阳内史苏峻入京,欲夺其兵权,苏峻发动叛乱,攻陷健康,苏峻对在京官员多番凌辱,甚至鞭打他们到山上搬运石头,王羲之亦在此列,“苏峻之乱”后,皇太后忧恐而死,可见此次事件对人心的摧残,王羲之借助书法,舒缓身心,抚平了内心的创伤。“苏峻之乱”中,王导和郗鉴里应外合,铲除了叛党,事后王羲之因功晋为江州刺史,成为封疆大吏,手握兵权。公元338年,王导和郗鉴同年去世,王羲之失去了敬爱的伯父和岳父,也失去了朝中的重要支持,好在成帝和其弟康帝均喜爱书法,对书法大家王羲之很是器重。公元前342年,成帝驾崩,康帝即位。两年后,康帝驾崩,晋穆帝即位。穆帝即位时年仅两岁,由母后执政,在位十年,国家安宁无事。在穆帝时期,王羲之由江州刺史调任会稽内史,兼任领右将军,并迎来了艺术生涯的巅峰。
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等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大家齐集浙江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当时王羲之的姨母卫夫人刚刚去世,王羲之非常悲痛,意欲借机舒缓悲痛,同时为家人祈求平安,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大家公推王羲之为集作序,这就是惊世骇俗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我则想用下面的一段话来描述自己看到《兰亭集序》时的感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