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巅峰之作,他自己都承认以后再也没能写出如此出色的作品,可见书法是“一分钟”艺术,不仅需要书法家自己的禀赋修养,技艺功底达到相当的高度,也需要在创作的时候精神上和环境上达到完美的境界,这样的时候太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仅此一次,以后再未出现,仿佛有神力相助。
王羲之的岳父郗鉴是东晋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书法家。郗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世家。郗鉴有二子一女,长子郗愔工于草书、隶书和正楷,次子郗昙长于草书和楷书。郗愔和郗昙都工于书法,可他们都称姐姐郗璿是“女中笔仙”,可见郗璿的书法非同一般。
郗璿于十六岁嫁于王羲之,夫妻恩爱,王羲之不纳妾,生育了一群儿女,郗璿高寿,活到90岁。
公元355年,厌倦官场的王羲之携妻子至金庭隐居,“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过起了富足安逸的悠闲生活,王羲之在儿孙绕膝,醉心艺术的氛围里度过了自己愉快的晚年。公元361年,晋穆帝驾崩,王羲之悲伤过度,悄然离开了人世。
王羲之与夫人生七子一女,受其父影响,几乎都爱好书法。“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次子王凝之娶了名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红楼梦》中,曹雪芹曾用“堪怜咏絮才”来形容黛玉的才华,这“咏絮才”指的就是谢道韫。五子王徽之就是“乘兴而来”的主人翁,王徽之不喜做官,后来干脆退居山阴。一个夜晚,屋外下起了大雪,王徽之一时想起好友戴逵,但当时戴逵在剡(今浙江省嵊州市),两人相距很远,但王徽之仍然想拜访好友,于是当晚乘舟而行,第二日中午方至,但到了戴逵门前却不入。旁人问原因,王徽之说:“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王羲之唯一的女儿后来嫁入了刘家,生一子一女,女刘氏后来嫁入谢家,生下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也就是说谢灵运是王羲之的重外孙。
王羲之以后能够获得“书圣”的地位和帝王们的推崇是分不开的,梁朝时掀起了第一轮学习王羲之的高潮,梁武帝是个王羲之迷,他曾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第二次高潮则出现在唐代,唐太宗是王羲之的铁杆粉丝,他说:“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中国书坛的“首席“地位完全确立下来。
王神爱父亲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也是王羲之诸子中书法成就最高者,擅长草书,甚至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其书法声望超越其父,和其父并称“二王”,受到后世书家的顶礼膜拜。
王献之于公元344年生于会稽,王羲之42岁,作为老来子,王献之受到父亲的特殊宠爱,并表现出出众的书法天赋。他十二岁时,王羲之隐居金庭。公元361年,王献之十八岁,与表姐郗道茂成婚,婚后不久王羲之去世。王献之和郗道茂亲梅竹马,相亲相爱。但由于新安公主长期倾慕王献之的才貌,硬是逼其离婚。王献之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王献之一生官运亨通,最后做到了宰相,但却对政治不感兴趣,一生醉心于书法艺术。
王献之和新安公主生下女儿王神爱,神爱和父祖一样,也擅长书法。
太元二十一年,王神爱被选为太子妃。
皇太子司马德宗是孝武帝司马曜长子,母亲陈归女。
陈归女出身歌舞艺人家庭,这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归女天姿国色,又长于弹唱,被选入宫中,由于个人条件出众,获得孝武帝宠爱,生下武帝唯一的两个儿子,封淑媛,东晋承袭了西晋的后宫制度,淑媛为九嫔之一,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晋安帝即位后,追封为安德太后。
司马德宗生于太元七年,当时正是淝水之战前夕,皇长子的降生无疑给整个国家带来了希望,淝水之战后,孝武帝努力从世家大族手中夺回大权,太元十二年,谢玄因北伐失利被解除兵权,退任会稽内史,孝武帝从而成为东晋最有实权的皇帝,但此后孝武帝和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之间的权力斗争激烈,司马道子成为丞相后,大臣袁悦之劝说其独揽大权,遭孝武帝忌恨,太元十四年,孝武帝杀袁悦之,兄弟之间的矛盾白热化,两人在军事要地的军权上展开争夺,太原王氏分裂,一派支持孝武帝,一派支持会稽王。
太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