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以扩展有效管辖区域实施铁血和怀柔双管齐下的扩张策略,其同盟战略的扩展应用对象包括拉丁人、意大利等。随着同盟战略的有效实施和推广范围的逐步扩大,遂为罗马政权的进一步稳固和领土的急剧扩展了巨量。罗马同盟战略的、性质和重心是依据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公民需要来确定的。总体上看可分形成和发展两大阶段。从公元前5世纪初至公元前3世纪中期为形成阶段,主要采取武装冲突、趁火打劫,兼用强制外交和授予不同程度公民权以吸引被征服地上层的政策手段,分化敌对势力,巩固大国领导地位,突出表现在罗马稳定拉丁姆主导地位和初期征服意大利半岛的过程中。
罗马在塞尔维乌斯统治时期,就以实力控制了拉丁姆地区松散的同盟头领阿尔巴龙伽,公元前6世纪后,罗马取代了阿尔巴龙伽,该城的贵族家族遂迁至罗马,加人了罗马贵族行列。故在王政被废除前罗马就已是拉丁姆西北部的强国并采用政治手段笼络被征服地上层人士。塔克文紐.苏佩布被罗马人驱逐后,罗马实力得到增强从而招致邻邦的猜忌和敌意。当时罗马的威胁来自三方面:
第一,伊达拉里亚人不甘心退出,塔克文紐+苏佩布曾试图夺回政权,他们甚至将军队驻扎在紧靠凯利乌的边境;伊达拉里亚中心城市维爱离罗马城仅有18罗里(1罗里约为1.5公里),构成对罗马的直接威胁,冲突不可避免。第二,邻近的拉丁部落安特姆奈、克鲁斯图美里乌姆、麦杜里亚、凯尼那以及科拉提亚等众多拉丁城市渴望寻机削弱罗马。第三,亚平宁山地部落伏尔西人、埃魁人和萨宾人等,他们对拉丁姆的出海口和少有的肥沃冬季牧场垂涎三尺,心经常袭击拉丁姆地区。
故罗马在共和初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伴随着持续不断的艰苦战争。面对周边严峻形势,罗马不得不积极寻求与拉丁人城邦集团建立和谐的军事政治同盟。在公元前493年,山地游牧部落频繁侵扰拉丁姆地区,这为双方建立军事政治同盟了极好机会。于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同盟条约得以签订:双方同等数量军队并互相支援,最高统帅轮流产生;互相承认公民权,允许双方公民间的通商和通婚;共建联盟拉丁殖民地以抵御外敌;平分战利品等。
该盟约显示,罗马是和作为整体的城邦共同体签订的盟约,它意味着罗马实力被认为足以与联合起来的主要拉丁城市相抗衡,其在拉丁姆的优势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故罗马借此盟约,减轻了盟邦的敌意,使后方压力得以减轻,并屡屡战胜伏尔西人、埃魁人、萨宾人等,获取了巨大利益。
因得同盟之助而日益强大的罗马,还通过三次维爱战争击败了其宿敌维爱人。不仅清除了罗马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障碍,而且使罗马领土几乎增加一倍。”的财富和土地使战争的消耗得到了及时补充,国内贫穷公民分到了渴望已久的土地和战利品,缓解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威慑了某些充满敌意的拉丁城市,巩固了其在同盟中的领袖地位;常年战争锻炼了军队,其军事实力不析增长。
罗马与拉丁同盟结盟的目的是为巩固在拉丁姆的优势地位,削弱和控制周边城邦。在结盟初期,它利用同盟内各邦间的矛盾,以分别与其签订同盟外条约方式,增强其对罗马的依赖度,从中获取特权以攫取更多利益。在攻下维爱城获得土地财富后,罗马并未按盟约规定分出土地建立联盟拉丁殖民地,而是向远在希腊的德尔菲神庙献金碗,借以提升国际形象,扩大区域影响。
不仅如此,它还抛开结盟各邦,分别与伊达拉利亚的法莱利、意大利中部的萨莫奈以及迦太基单独签订条约,这些违反盟约的做法引起拉丁城市的不满和嫉恨。为消弭隐患,巩固以罗马为中心的向心力,前381年,罗马授予图斯库伦城居民以罗马公民权,将其拉丁公社转变为罗马公社,加人罗马国家,保留其城市组织和自治权,“图斯库伦的贵族对这种新秩序采取了积极回应的态度”,罗马对图斯库伦成功安抚为其他小邦的归附了范例。
对于敌意较深的拉丁城则坚决实施军事打击。前360年提布尔、普莱尼斯特等拉丁城市举行反罗马联合军事行动遭到失败,被迫接受新“盟约”:拉丁同盟全部军事指挥权归罗马掌握;同盟每年选举的两名长官由罗马执政官直接领导等。新“盟约”彻底改变了罗马与拉丁诸城的平等关系.从此他们失去了与罗马讨价还价的砝码。前341年,拉丁盟友要求重订盟约,希望恢复他们从前所拥有的各项权利,不仅要求与罗马公民平分土地和财富,还要求元老院中半数席位和两名执政官中的一名从罗马以外的同盟城市中产生。
这些要求一方面反映了、拉丁诸邦对罗马强大后的不安,另一方面也初步显示出罗马共和政体的吸引力。但罗马人一向视公民权为禁脔,岂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