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对袭人问完说完后,心思依然为黛玉停留。我们继续接着看原文:
【说着便叫紫绡来:“拿了这个到林姑娘那里去,就说是昨儿我得的,爱什么留下什么。紫绡答应了,拿了去。不一时回来说:“林姑娘说了,昨儿也得了,二爷留着罢。”】
紫绡:这里即紫鹃。
宝玉叫紫鹃来,把自己收到的赏赐礼物也给黛玉,可黛玉却一样都不要,为什么?
因为敏感可怜的颦儿,已经揣摩出元妃赏赐宝钗之礼与宝玉相同的意图,这是主因;更何况宝玉只是叫个丫鬟送过去,即便宝二爷亲自出马送过去,颦儿也未必会收。
观此可以想见黛玉对莫测未来的担忧,心绪纷乱至极,难以言表。
【宝玉听说,便命人收了。】
黛玉不收宝玉送去的礼物,宝玉却不以为意,他不知此刻黛玉心事重重,已经意识到元妃的赏赐标志着“木石前盟”受到威胁,她哪还有心思收纳?
可见,单纯天真的宝玉,远没有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有忧患意识,宝玉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已经被人主宰,最终他将会面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无人相助的处境。
当初元妃来贾府省亲时,和黛玉、宝钗仅仅有过一面之缘,谈不上对她们有多深的印象,那时元妃赏赐给宝玉、宝钗、黛玉及诸姐妹的礼物都一样。
可为何到了本回端午节的赏赐,元妃偏偏就只给宝钗和宝玉同样厚礼了呢?
原因有二:
首先,王夫人每月进宫探视贵为皇妃的大女儿元春,不断在其耳边絮叨宝钗如何如何的好,使得元春对宝钗有了先入为主的好印象。
其次,不知大家还记得否,《红楼梦》第四回曾经讲到,薛家举家北迁到贾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宝钗是为选妃而来,那么,薛家、王夫人应对此事对元妃有过重托,元妃对宝钗自然心存印象。
说实话,元春虽贵为皇妃,嫁入大豪门,表面风光体面,实则内心痛苦不堪,过着没有婚姻的非正常的生活,这从她回娘家探亲时对贾母等人哭诉的那些话,就可看出端倪。
元春在宫中处境险恶,深居简出,所以她只能通过送礼的方式告诫宝钗:莫再步她的后尘,去大豪门做貌似体面、实际是灭绝人性的牺牲品。只有与宝玉结缘,才是你宝钗合理的归宿,别步我的后尘,想象我一样入深宫做妃子的想法,那都是不切实际的。
前文说过,端午节元妃一个不算太隆重奢华的赏赐,却颇具奥妙。奥妙是什么呢?
通过以上解读,不难得出,通过这次节礼的赏赐,关于宝玉黛玉的“木石前盟”与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一直纠结已久之争,终于有了胜负之分。
不可逃避的命数在从中作祟,可以预见,一个男人(宝玉)和两个女人(宝钗、黛玉)的结局是:宝玉与宝钗最终成婚,势单力薄的林黛玉被踢出局。
唉,宝玉黛玉有情人终未成眷属,宝玉与宝钗有钱人终成眷属。
总之,一切的一切表明,宝钗笑到了最后。
那么,对于宝玉与宝钗“金玉良缘”的婚配,贾府里的灵魂人物贾母的态度也不可不谓一波三折,怎么说呢?
你看她,首先在张道士提亲一回,表态不赞成“金玉良缘”;接着在宝玉挨打后,对“金玉良缘”又貌似几近妥协(具体解读见《一汤一菩提》);最终,通过王熙凤的掉包计,贾母由之前偏向“木石前盟”转而认可“金玉良缘”。
那么,贾母在对宝玉婚事态度一波三折的转变中,她最初在《红楼梦》第29回张道士提亲时,曾表态不赞成“金玉良缘”的故事,这也是一个经典桥段,我下章就对这一桥段做精彩的解读。
。VIP。♂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