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贾蓉被都察院传唤后,元凶呼之欲出,那么贾蓉闻讯后会作何反应呢?他有没有老老实实出庭呢?我们暂且先留一个悬念,这里先说说凤姐为了让都察院听命于她的指挥,她又是怎么来贿赂摆平都察院的吧。
现在有很多人,为一点点的小事,动辄就互相威胁要走法律途径,试图任何大事小情出了问题都寄希望于法治来解决,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让法治成为腐败与不公的渊薮,除了兴旺了律师们的生意外,其实后患无穷。
凤姐就是这样的人,以为通过官府的律法来解决贾链偷娶尤二姐一事,她以为只要她肯花钱,就万事大吉了,事实可没她想的那么简单。她只想到,她花钱,官府就会听她的,她也不站在吃亏败诉一方的角度去替人家想想,吃亏的一方心里会作何感想呢?
换言之,即便败诉的一方不吭气自认倒霉,但大家都知道人在做天在看,天道好还,那么,老天又岂会放过你!
是以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所以孔老夫子才会说,我审判案件的高妙之处其实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啊,只不过我审案追求的目标是:最好能通过和平协商来化解双方的矛盾,让他们不至于非要弄到非走司法途径不可的糟糕地步。
其实孔夫子这话的意思与平儿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没事,方是兴旺之家。若得不了一点子小事,便扬铃打鼓的乱折腾起来,不成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主张双方和平解决问题是最好的解决问题之道,凡事息事宁人,不要有让另一方遭受不公对待的情况出现。
闲话休提,话说当得知都察院要传讯贾蓉时,凤姐便及时派自己的亲信王信到察院的私宅,行贿打点察院,双方事先通好气,让这场官司按着凤姐设计的路线走下去。
我们继续接着上一章的内容往下看原文:
【凤姐又差了庆儿暗中打听,告了起来,便忙将王信唤来,告诉他此事,命他托察院只虚张声势警唬而已,又拿了三百银子与他去打点。】
“凤姐又差了庆儿暗中打听,告了起来”:说明此前凤姐还担心张华的诉状都察院是否会受理,现在知道已经“告了起来”,而且官府还有模有样地要传唤贾蓉出庭了,那么就该按计划赶快派王信提前去买通察院把握局势,以避免在都察院传贾蓉认真讯问时,张华说错话,讯出确供,损害贾琏形象,反授人以柄,让局面难以收拾,以故凤姐肯拿出三百两银子贿赂都察院,目的是堵其嘴,借其威。
【是夜王信到了察院私第,安了根子。察院深知原委,收了赃银。】
“安了根子”:指双方事先通好了气,做好了手脚。
“察院深知原委”:结合上下文看,这里指察院心领神会了凤姐的两个意图:其一,既要受理张华状告贾府一案,又要对其恫吓暂不答应他的诉求;其二,传贾蓉出庭,目的是不触动贾府,但又要惊动贾府。但察院不知张华敢状告贾府系凤姐幕后指使,凤姐是幕后推手。
【次日回堂只说张华无赖,因拖欠了贾府银两,诳捏虚词,诬赖良人。】
收了脏银后的都察院成了凤姐手中的玩偶,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权就能颠倒黑白。
察院随即就按着凤姐的意思办案,再度装模作样地真案假审张华一案。
察院恫吓张华,只说张华是诬告,但并未驳回张华的诉讼请求。为什么?
因为凤姐要看察院传唤贾蓉出庭后的情况,才好决定下一步怎么走,出什么样的牌。
凤姐此时要做的就是沉住气,等待时机成熟,坚持自己为保住婚姻抗争的决心。
【都察院又素与王子腾相好,王信也只到家说了一声,况又是贾府之人,巴不得了事,便也不提此事,且都收下,只传贾蓉对词。】
“王信也只到家说了一声”:指王信出于谨慎也只随便到察院家打了个招呼,并未把事情细说。
这段话作者写来散碎支离,这样虚虚实实写来反而恰到好处,因为诉讼这种事情本来就像股市,随时变幻莫测,非常复杂难以把握。因而王信没有必要把这种事从头至尾的来龙去脉都给察院说个一清二楚。把钱送到,交待清楚让察院怎么来做,就可以了。
察院也是个明白人,既然你王信对这事不愿意多说半句,那他也就不细问王信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了。
于是察院通盘考虑过后,决定就只传讯贾蓉,对贾琏不提半字。
那么察院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做了这样的决定呢?
首先察院慑于贾府的权势;
其次察院收取了凤姐三百两白花花的银子,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更重要的是,察院跟凤姐的叔叔王子腾有交情,王子腾权势熏天,察院不得不考虑到这层利害关系。
出于上面三层原因,是以明知此案事关贾链,但察院却只传讯贾蓉,顾左右而言他,不提贾链半个字。
好了,现在,万事俱备,凤姐这边就只等着看贾蓉被察院传唤后会作何反应,出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