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像李纨那么一个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年轻美貌的她怎么就能忍受让自己在贾府的生活过得“如槁木死灰一般”寡淡无趣呢,还有在贾府那样一个明争暗斗的龙潭虎穴之地,她与贾兰这对孤儿寡母是怎样艰辛地跟生活要到公平的呢?
这些让人想不明白的问题其实跟李纨所受的教育,以及父亲家长制的权威或者说大男子主义的威风,对李纨养成这样淡泊无求的性格大有渊源。
我们继续接着上一章的内容往下看原文:
【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
那时人们的观念是男尊女卑,认为女孩子家只要略识得几个字,读几本《列女传》之类要女人恪守三从四德的书,听命于父母、丈夫、公婆,就是个完美女人。
正如贾母初见黛玉时就对黛玉流露了自己不喜欢女孩子读书的意思一样——“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因为在贾母看来,女孩子书读多了,就会思考,就会由此挑动邪心,就会因此反抗家长,不再听话,不再易于控制,由这一系列因读书导致的不良因果循环,是以贾母认为女孩子不如不识字,像养只宠物一样,懵懵懂懂守拙安分为好。
话说李纨的父亲李守中虽贵为国子监祭酒,就像贵为今天的一校之长一样,但在思想上依然是个保守不够开明之人,被那个时代的所谓风尚裹挟,他也未能免俗,虽然李守中能避开红香翠玉的恶俗,给女儿起了个清雅的名字——李纨,但名字的意思也是要女儿名如其人,以做女红针线为自己的本分,打心底里就不想让李纨有多读一点书的机会,认为“女子无才便有德”。
【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在李纨父亲这种“女子无才便有德”的落伍观念影响下,李纨的父亲便“不十分令其读书”,或许这就是李纨年轻守寡后“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古井无波,心如止水,情性欲望归于寂灭,不越礼生事的原因。
青春丧偶后,妙龄的李纨就像一片飘落的树叶,再也毫无生机,悄无声息地落在了贾府里的某个角落……
当然李纨对贾府世事不闻不问还与她的婆婆王夫人有关。
因为李纨一直与婆婆王夫人关系不融洽,虽然曹公在文字里对此没有提到一丝半点,但从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出她们之间婆媳关系不和。
关于这个因素,不用寻觅文字里的蛛丝马迹,你想想看,王夫人出身于武将世家,而李纨出身于书香门第,光从二人因出身门第、文化教养的巨大差异而造成的隔阂,就可以想见得到她们的婆媳关系不会融洽。
于是在贾府这样一个与自己书香之家格格不入的明争暗斗的龌龊环境里,李纨清醒的头脑便采取了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母以子为贵,除了儿子,除了为儿子,她“一概无见无闻”,少说话,不出头,少做事,不得罪任何人,这样便为自己省却许多是是非非的烦恼纷争。
李纨这样明哲保身的为人处世很快便得到贾母的赞许,比如在给王熙凤过生日要贾府众人按等级尊卑凑份子钱来操办生日时,贾母就对李纨母子心怀怜悯道:“你寡妇失业的,哪里还拉你出这个钱,我替你出了吧。”其实在凤姐看来,李纨可是个不显山不露水的有钱人呢……
【今黛玉虽客寄于斯,日有这般姐妹相伴,除老父外,余者也都无庸虑及了。】
刚到贾府,黛玉暂时过着无忧无虑的客居生活。可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林黛玉今后的生活真的“余者也都无庸虑及了”吗?此话现在说还为时太早。她与表兄贾宝玉之恋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不祥结局,其实在他们初相见那一刹那便已成定局。
孤儿寡母,孤苦无依,千古伤心,无处话凄凉,但李纨却能隐忍克制、清醒豁达,在时光荏苒中慢慢煎熬,然后熬出自己别有风味的咖啡,慢慢悠然品尝。可以说李纨因此在贾府里生活得很成功,孤儿寡母不问世事的形象深得贾母众人的同情与赞许,从生活里得到了她们母子俩应有的那一份闲适空间……
不与人纷争反倒处处名利双收,这就是李纨心若无念,万事花开的最好写照。这一点,李纨明哲保身的处世智慧,远比在浮华俗世中锱铢必较活得心累的凤姐就高明多了。
是以恐怕曹公才会专门不惜笔墨为李纨写了一篇小传替其树碑立传,但紧接着他突然话风一大转,很突兀地讲到了一宗与李纨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命官司案,那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命案子呢?精彩下章《一篇经典的诉讼状》再见。
♂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