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必深究这些奇谈,
周宣王上台后怎么发展,
才是他坐稳江山的关键,
一想到自己父亲的结局那么凄惨,
姬静心里不免要打个寒颤,
更不用说能否对得起祖先,
好在有了十四年共和执政的铺垫,
国内的矛盾基本得到了舒缓,
再加上原来的统治已经烂到极限,
所以周宣王只要稍微努力一点,
厉王时期的乱象就会大有改观。
依靠着姬静和各位贤臣的努力,
周朝终于迎来了复苏之际,
王室的尊严也开始重新树立,
诸侯也很难再有借口将天子抛弃,
只好重新向首都镐京聚集,
其实宣王的中兴之举,
也仅仅是暂时恢复一点士气,
延缓了江山堕落的速度而已,
毕竟不像厉王那样暴虐应该是很容易,
不过跟共王孝王时期恐怕都不能相比。
可以通过他的一些措施分析,
很多行为并不可取,
比如以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发兵讨伐荆蛮淮夷,
结果却没有太多的胜绩,
再比如不在乎传统的籍田典礼,
最终被大臣提出了强烈反对的建议,
也许周宣王的真正目的,
是发现了“籍田”不过是形式主义,
没必要浪费那么多精力去参与,
有时间不如多干点事实提高效率,
如今看这些做法可能会值得赞许,
但在当时可不会被大众同意。
大概是手下人经常反对自己,
周宣王在别人的眼里,
显得越来越独裁刚愎,
当然姬静本人有时也的确偏激,
还可以拿诸侯继承权来举例,
明明是人家自己家族内部的问题,
可这位周天子偏要插手管理——
什么叫长幼有序?
凭什么哥哥就该领导弟弟?
我喜欢谁谁就是有资格接替,
祖宗留下的宗法定律,
过去的就应该让它过去,
新时代不能总守着旧工具!
可以说周宣王为了无愧于祖宗,
他做了那个时代改革的急先锋,
也可以认为他是急于求成,
总之姬静落得个“激进”的名声,
功过真的很难简单点评——
如果不是他大力扶植秦仲,
便不会有未来秦国的诞生,
秦仲的祖先正是当年的非子秦嬴,
宣王命秦仲攻打西戎,
经过二十三年的战争,
秦仲最终战死沙场却赢得光荣,
他的儿子庄公继续带兵,
又历经数十年的刀光剑影,
秦部落逐渐有了诸侯国家的雏形,
而庄公之子襄公后来因为护驾有功,
被宣王之孙平王正式分封,
秦国当诸侯的手续才彻底完整。
可见宣王鼓励手下扩展边境,
确实保护了周朝国土边防的安宁,
这些文治武功值得称颂,
可是他有些行为又显得幼稚昏庸,
例如某一次他接见了鲁武公,
就想插手鲁国的内政,
因为他更看好武公小儿子姬戏的才能,
便毁了鲁国长公子姬括的“太子梦”,
下达了多管闲事的命令,
让姬戏做鲁国未来的首领,
而姬括的后人当然愤愤不平,
他的儿子姬伯御最终造反行凶,
刺杀鲁懿公姬戏的行动得逞,
自己抢占了鲁国的宫廷,
知道这事儿的周宣王当然要亲征,
最后夺走了姬伯御的性命,
改立国君为姬戏的弟弟姬称,
堂堂天子对大臣的家事如此强横,
不仅树立不了尊严和威名,
反而容易在民间落下笑柄。
正所谓下梁歪斜是因为上梁不正,
尽管诸侯大臣以及周朝百姓,
在心里甚至是嘴上都对宣王有所嘲讽,
不满这位天子对周礼的种种不敬,
可“叛逆”的意识却在逐渐觉醒,
得到权力和财富的凭证,
应该是自己的实力够硬,
所以很多长子继承人越来越不得宠,
很多小弟也越来越不尊重长兄,
晋国穆侯两个儿子宗族的纷争内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