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说明有人认为晋文公心胸狭窄,
做人的境界相对还有些狭隘,
但无论晋文公为人是好是歹,
他对春秋的功绩不会被掩盖,
仅凭困扰了周襄王多年的王子姬带,
被晋文公彻底击败,
重耳就对得起春秋霸主这块招牌。
周襄王姬郑能够留在王室宫阙,
靠的是当年齐桓公的强势和坚决,
可姬带作为周惠王的后代骨血,
又没有什么罪行暴虐,
所以性命当然不会受到威胁,
等到齐桓公死后霸主暂缺,
姬带逐渐放开了胆量撒野,
最终造成了王室的分裂,
直到重耳开启了自己的事业,
彻底将姬带消灭,
周襄王为了表示感谢,
几年后竟离开自己的地界,
主动登门向晋国“拜谒”,
晋文公正式迈向了霸主台阶,
但这绝对不合符君臣的礼节,
孔子修《春秋》只能隐晦地编写,
说周襄王外出狩猎,
虽然霸主的名分看起来没有区别,
可哪里还能体现出“尊王攘夷”的策略?
晋文公渴望着霸主的荣耀光辉,
却不像齐桓公那样维护周王的“尊贵”,
因为重耳有一群能人追随,
小白身边的管仲却过于出类拔萃,
晋国众多贤臣需要的是财富与宝贝,
而以管子的圣贤思维,
他想要的更应该是维护周礼尊卑,
所以齐国称霸属于以德立威,
晋国作霸主是想要更多的实惠,
随着周王室越来越不值得敬畏,
也注定要增强霸主们的“口味”。
只不过晋国还没有勇气彻底打破常规,
不敢像楚国一样擅自称王惹是非,
可晋文公的排场以及军队,
却早已经按照周天子的标准配备,
按照当时的礼法分类,
周王才有资格将三军六师的部队指挥,
大诸侯最多可以有三师支配,
即便周襄王已经没有那么多的军费,
王室的军队恐怕也只能虚报掺水,
但晋文公率先扩充三军六师的作为,
等于公开将当时的规矩违背,
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
一方面是为了给更多人做官的机会,
另一方面是当时的天下战火纷飞,
日益强大的楚国早晚要和晋国正面对垒,
没有强大的军事岂不自讨吃亏?
何况重耳流亡时遭受的羞辱和苦累,
如今当然要找机会对那些小国兴师问罪。
然而晋国这六师的领导职位,
给未来留下的隐患也是一大堆,
最终剩下六大家族将国君团团包围,
再加上晋国宗亲基本是有家难回,
虽然避免了骨肉相残之悲,
但直接将外族权臣养肥,
导致国家最终被六卿拆得七零八碎……
晋国被瓜分是后话,
眼前在晋文公的统率下,
他们的实力非常强大,
与楚国的战火一触即发,
只缺合适的理由搏杀,
最终因为宋国被楚国攻打,
他们没有能力保卫国家,
便来向晋国求助救援兵马,
经过狐偃先轸等能臣名将的谋划,
先对曹国和卫国出兵讨伐!
宣战的原因并不复杂,
就因为他们的国君人品太差,
尤其是曹共公下贱愚傻,
当年偷窥重耳洗澡是自找惩罚,
这个耻辱晋国人当然要洗刷,
之所以等到此时才让曹国付出代价,
晋国无非是为了更多的利益要拿,
报仇雪恨是最基本的想法,
让小国服从等于是为霸业添砖加瓦,
最重要的当然是和楚国争霸,
彻底将劲敌打垮。
可见春秋早期诸侯要想亮出爪牙,
表面做得还很优雅,
如同即将决斗的豪侠,
宣战应战的程序是最基本的筹码,
如果像地痞流氓一样偷袭打架,
为了胜利不择手段去使诈,
在当时充其量是刚产生点萌芽,
最终变成习惯靠的是战争的慢慢催化。
曹卫没法抵挡晋国的报复,
很快便投降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