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献公名叫师隰也曾叫公子连,
他父亲秦灵公薨于他即位二十九年前,
父死子继在那时本来是司空见惯,
可秦献公的君主之路走得却很艰难,
因为秦灵公的叔叔悼子却将君位夺篡,
这位秦简公自然要预防公子连反叛,
便打算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丧父失权的公子连可谓命悬一线,
历尽艰辛才成功逃亡隐匿在西河岸,
秦简公死后儿孙相继登基坐殿,
他的孙子秦出公登位时可能未成年,
这就是前文所说的秦国内讧不断,
兼之近邻魏国崛起的势头强悍,
先后对秦发动大小数次征战,
混乱的秦国内忧外患不可避免。
秦国的地理位置本就在西北偏远,
再加上饱经战乱的摧残,
可以说战国初期的秦国弱小得可怜,
东方诸侯无缘将其正眼相看,
莫说秦国已没有实力出兵中原,
能够勉强保存实力不被抢夺财产,
对于秦出公来说都举步维艰,
因为屡战屡败越来越惨,
使得秦国的财富和人口骤减,
这一切让秦国人愈发不满,
兼之秦出公祖父用的是不正当手段,
秦国内部便有人找到公子连商谈,
最终在秦出公二年便发动政变,
并处死了秦出公母子以及相关家眷,
正式迎立公子连从西河返还,
经历了从秦灵公到自己的“五世混乱”,
秦献公才名正言顺执掌大权。
正因为秦献公年少时代的历练,
让这位君主更加坚毅勇敢,
因为他对东方诸侯作战毫不手软,
也逐渐使秦国恢复往日尊严,
但秦国的致命问题也非常明显,
那便是长期消耗导致缺粮少钱,
所以秦献公有能力挥起复仇之剑,
却不能保障秦国国泰民安,
秦国最需要的是制度改革与完善,
可那时秦孝公只是师隰的公子儿男,
暂时还只能帮助父亲抵御危险,
力争在战场上渡过难关,
进而保持国力可以勉强残喘,
未来的秦国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眼下这段时间,
要看富国强兵的画面,
还得去吴起所在的楚国转转。
吴起首先强化了楚国的律法概念,
让所有楚国人都明白法令如山,
“以法律为准绳”如今看起来很平凡,
可在战国以前很多人不接受此观点,
比如当年的子产是公认的大贤,
子产的“刑书”堪称中国最早的法典,
但那时就有其他人对法令公开批判,
他们认为人心和秩序要靠教化去规范,
如果通过条文明白了什么事不能干,
有些违法的人就会用心“钻研”,
找到法令允许或没有不允许的字眼,
为自己的恶性开脱并狡辩,
反而让处罚与不处罚都会非常难堪,
因此用传统的礼乐哲学检验,
法令等于帮助恶人寻找漏洞犯科作奸,
绝对不利于国君的治理与约管。
有了正人君子的公开责怨,
那些奸邪之辈对抗法律更加大胆,
毕竟贵族没有约束便可以无法无天,
而普通百姓本就图个安逸自然,
大部分人对法令的反映都很平淡,
甚至不相信法令会替自己鸣冤,
没准招惹权贵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不主动招惹是非就是安全,
这才是黎民百姓的朴素心愿,
即使普通人对法令观念不反感,
恐怕相信法律也不普遍,
可想当时的“法治”道路有多不平坦。
强势的吴起决心将现状更改,
便强推法令扫清一切阻碍,
坚决大力地对违法者做出制裁,
以期更多的楚国平民百姓都明白,
那些权贵不再有靠山后台!
吴起变法打击了不少人的为非作歹,
目的是保障国君利益不受伤害,
为楚悼王精打细算做好买卖,
但客观上也赢得了更多人的拥戴,
更有利于吴起大刀阔斧将变法展开,
那些改革方案才能更有效更快——
比如规定特权贵族不能世袭超过三代,
那样才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