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几乎准备好攻齐的“一切”,
但只有一样重要因素尚缺,
那便是需要各国军队联手相协,
才有把握将齐国彻底吞灭,
因为联军伐齐不可能只靠一腔热血,
各国需要对齐国有利益可以发掘,
或者真正感到了齐国的威胁,
才会名正言顺地对齐国“抢劫”,
找到这样一个理由为“凭借”,
对燕国君臣来说迫在眉睫。
结果没等到燕国想好如何破解,
秦国竟给齐国送来了一份“邀约”——
鉴于秦齐两国在东西各自的事业,
应该让天下各国向自己拜谒,
因此称呼上要比王国再高一阶,
称帝正是对“诸王”的超越,
介绍商朝时已介绍过帝与王的区别,
“王”不过是“帝”赐予的封爵,
“帝”意味着自己可以与天神比肩并列,
秦国想要称帝的野心昭然若揭,
但又怕引起太多的国家反对强烈,
为了防止联军同仇敌忾找秦国对决,
只能拉拢齐国一起与天下“决裂”,
以此实现矛盾的平衡与重叠,
便不用担心所有仇恨向自己倾斜。
以齐闵王的雄心和眼界,
他对称帝这个提议感到非常喜悦,
果断与秦国并称“东西帝”不顾礼节,
两大强国如此勾结,
对夺取天下也要相互支持扶携,
最终实现自东向西瓜分各国的战略,
可齐闵王称帝仅仅过了两个昼夜,
苏秦便请齐闵王将帝号弃绝,
作为一名有胆有识更有智慧的间谍,
他详细地分析利弊与齐闵王商榷,
提醒齐王称帝等于被秦国要挟,
齐国称帝那是替秦国将压力承接,
只有放任秦国独自称帝惹怒天下豪杰,
天下各国才会责骂秦国行径恶劣,
更可以理直气壮举起攻伐器械,
如此“祸水西引”能让齐国处境更和谐,
当周边各国都集中力量对秦国惩戒,
大齐才有空暇对周边弱小杀掠,
比如当时的宋国康王极为残忍暴虐,
消灭宋国还可以使当地百姓欢呼雀跃,
否则若齐秦共同称帝一切都将改写,
作为盟友的秦国出兵理应得到齐国的酬谢,
凭什么让无功受禄的秦人抢占宋国宫阙?
齐闵王认为苏秦建议句句在理,
立刻将自称“东帝”的行为放弃,
秦国见齐国并没有被自己驾驭,
昭襄王索性也不再自称“西帝”,
东西二帝如同一场闹剧,
草草收场一如仓促的开启,
然而阻止齐国称帝也是苏秦的秘密,
他希望齐国能吸引天下的全部“火力”,
包括要让秦国和各国也达成共同目的,
使“合纵”不成为针对秦国的专利,
反而可以让各国联手秦国伐齐,
可见秦齐在当时几乎很难分出谁是第一,
如果说“连横”帮助了大秦一统华夷,
那么“合纵”同样对秦国的作用异常积极,
可见纵横之术未必有什么实际意义,
无非是满足了哪些口舌之士的投机心理,
为自己赢得更多的个人利益,
真正有助于大秦统一的外交家是范雎,
他的传奇一生会在后文中详叙,
眼下还是看燕对齐使用的“诡计”。
苏秦动员齐闵王对宋国的攻取,
为的就是让齐国膨胀成天下公敌,
然而宋国之所以会成为目的地,
也实在是他们的国君宋康王太不争气,
宋国本就没有“七雄”那样的财富与武器,
甚至追溯到混乱的春秋时期,
他们不过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应该说没法与小霸一时的郑国相比,
但他们的地理位置比郑国更偏僻,
所以宋国才得以残喘延续,
兼之他们是商汤的后裔,
高贵的血统让宋国人自鸣得意,
曾经的宋襄公争霸可谓尽显滑稽,
最近的称王举动也不过是自乐自娱,
可如果他们能够安分守己,
像鲁国卫国那样对自己认识清晰,
不以高贵的身份地位自居,
即使难逃最终被吞并的结局,
估计也不至于遭遇大规模血洗,
然而宋国总像